就像秦將百里邑剛剛拋出的那個問題,趙國明知此戰對于秦趙兩國皆是不利的情況之下,那又為何要派出宿將晉陽君趙垣率領十五萬趙軍士卒攻打秦國呢?
事實上誰又能不明白趙國此次之所以與三晉結盟,甚至不惜派出十五萬大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乃是因為趙國要遏制秦國向山東之地的發展。
六年之前的那一場秦國、趙國與楚國一同對付當時的中原霸主魏國的戰爭,趙國與楚國雖然說是從魏國手中奪回了一部分的土地,但是兩國的收獲加起來都沒有秦國的收獲大。
通過六年之前那一場與魏國的戰爭,秦國不僅一舉收復了丟失的河西之地,而且還從戰敗的魏國與韓國手中接連奪取大片土地。
魯國孔子曾經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眼見秦國通過那場戰爭獲得那般豐厚的收益,趙國甚至楚國上下又怎么可能沒有對于秦國怨氣呢?
不過相對于大戰之后國內出現動蕩需要通過與秦國盟好來使得外敵不敢侵入的楚國而言,趙國這個秦國曾經的盟友對于秦國不滿卻是表現得愈發明顯。
再加上身為晉國繼任者天然就提防西方的秦國破關東出以及魏國用衛國對于其的拉攏,原本與秦交好的趙國毫不猶豫地背叛了與秦國的盟約,更是派出十數萬大軍與昔日的盟友兵戎相見。
趙國對于秦國這般迅速的態度轉變正應了后世約翰牛首相丘吉爾的那句名言:世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世上只有永遠的利益。
趙國此次攻伐昔日的盟友秦國,不正是為了利益;秦國派出十萬步騎大軍攻入趙國土地,并且扶植中山國與趙國作對同樣也是為了利益。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起后世《史記》之中的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戰國時代的主題除了戰爭,還有各種利益的碰撞。
就比如此刻趙國大司馬趙平之所以來到這函谷關下與秦將百里邑進行這一番交談,不正是因為趙國利益因為這場戰爭受到了損失了嗎?
將視線重新拉回此時此刻的函谷關下,看著一臉的尷尬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大司馬趙平,秦將百里邑半是笑言半是認真地說道:“趙國主動與我秦國交兵,如今卻又派出趙使前來我秦國求和,趙使難道是覺得我秦國可欺不成?”
“不不不……”
“趙平對于秦國絕無此意。”聽到了秦將百里邑這一番明顯帶著威脅的話語,大司馬趙平連忙出聲否認。
看著面前明顯不善的秦將百里邑,大司馬趙平頓時之間心念百轉,最終他的目光之中卻是閃過了一絲光亮,“將軍,此次秦趙兩國之間的交兵實乃我趙侯輕信了魏人的鬼話,這才造成了兩國之間原本不應該存在的關系。”
“正是為了彌補秦國這次的損失,趙侯才會派趙平西入秦國。一來,向秦國致以我趙國最誠摯的歉意。二來,則是為了使秦國與我趙國休兵罷戰,并商議我趙國應該如何賠償秦國的損失。”
相比較于剛剛那一番初聞悅耳動聽、細想之下實在空洞的言辭,秦將百里邑顯然對于大司馬趙平這一番務實的話語比較滿意。
臉上的神情因為這一番話語而漸漸變得緩和之后,秦將百里邑似乎還有些不放心地問道:“趙使此話當真?”
“當真。”以一種無比堅定的語氣回答了秦將百里邑的話語之后,大司馬趙平卻是輕輕將話題引導到了此刻依舊在進行的戰事之上,“將軍可別忘了,此次秦國所要對付的敵人除了我趙國以外,還有魏韓兩國。”
“若是我趙國與秦國休兵罷戰甚至重修舊好,那么秦國完全可以抽出手來全心全意地對付魏國與韓國。”
“我想以秦國的國力再加上已經漸漸從與越國的戰爭之中抽出身來的楚國,對付魏國與韓國的困難應該不大吧?”
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