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
一道帶著幾分尊敬的見禮聲忽然出現在了夜晚的秦軍大營之中,而伴隨著這道聲音一起出現的還有此刻一身墨色勁裝的武安君吳起。
對于武安君吳起此刻出現在秦軍將士住宿的營寨,這位行禮的秦軍將領臉上并沒有露出了半分驚訝,只因為這在秦國軍中實在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
每每臨到大戰之時,身為秦軍主將的吳起必定親自巡視麾下將士所居住的營寨。這一慣例從吳起第一次帶領秦軍迎擊義渠大軍開始,已經在秦國軍中整整實行了三十余年的時間。
而在這三十年之中,吳起由一開始的左庶長因功晉升為大良造,并最終成為了秦國的武安君。
不過無論獲得了如何顯耀的高爵、在秦國軍中的威望又是如何的崇高,只要是他率領秦軍出征敵國,他就會如同當年一般不厭其煩地巡視營寨之中每一座營帳。
武安君吳起之所以會選擇如此做,并不是出于顯耀自己威嚴的目的,而只是因為他想要用行動告訴自己麾下的每一位士卒。
他,吳起,與每一位秦軍士卒在一起。
猶記得千余年之后成書的《資治通鑒》之中,記載了一則吳起為一位士卒吸吮毒瘡,而這位士卒的母親卻在事后哭訴的事跡。
這件事情到底是真是假,因為年代久遠已經難以考證,但是我想此刻秦軍之中大多數的士卒在聽聞這件事情都會不以為然的。
縱使吳起為士卒吸吮毒瘡的目的就是為了收買人心那又如何?
至少他愿意忍著毒瘡的惡臭去為士卒吮吸,至少他會在士卒受傷的時候親自去探望,至少他會將那些普通的士卒當作自己攜手奮戰的戰友來看待。
評價一個統帥是否合格的唯一標準,從來都是看他能不能帶領士卒取得一場場輝煌的戰績,從來都是看他能不能為那些跟隨他一同征戰的將士們爭取到屬于他們的賞賜。
從這一點看來,原來歷史之上那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皆平”的吳起毫無疑問是一個無比合格的統帥,他無愧于后世之人給予他的“兵家亞圣”之名。
吳起這個人令人敬佩的地方,就是除了能夠帶領士卒們取得輝煌的勝利之外,他還十分地愛護自己麾下的士卒。
如此一位無比優秀的統帥,又有多少士卒不愿意在其手下建功立業呢?又有多少不愿意自己統帥的名字叫做吳起呢?
跟著前方不遠處那名秦軍將領的腳步,武安君吳起緩緩接近了那些秦軍所居住的營帳,并最終停在了一座此刻依舊泛著淡淡微光的營帳之前。
注意到自己身后已經緩緩停下自己腳步的武安君吳起,那名秦軍將領就準備出聲提醒帳中之人做好迎接的準備。
可是他的話語還沒有說出口,便就注意到了一旁武安君吳起目光之中的阻止之意,以及那一只緩緩舉起的右手。
見到武安君吳起如此一番動作,這名秦軍將領如何還能不懂他的意思,于是他趕忙閉上了自己正要出聲的嘴。
再看一旁站立著的武安君吳起,此刻的他正帶著一臉的平靜神情,靜靜地傾聽著自己前方這座大帳之中不斷傳出來的陣陣話語。
……
“諸位,最近對面魏韓聯軍的動作越發頻繁了,我看戰事應該不遠了。”
借助著大帳之中那不算明亮的燈火,一名臉上帶著幾分歲月侵蝕痕跡,一看就知道經驗豐富的中年人向著自己周圍的同袍訴說著自己心中對于戰事的判斷。
對于這位中年人所作出的大戰將近的判斷,心中歡喜想著終于能夠建功立業者有之,心中擔心著自己能不能活著回到故鄉者有之。
不過自始至終卻是沒有人去懷疑這名中年人所說的是假話,只因為他頭上帶著的那件頭飾,它所代表著的是秦國軍功爵的第三個等級,簪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