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之前,無論是作為華夏始祖的黃帝、炎帝,抑或是身為天下主宰的夏商兩朝主君都是將“帝”作為自己的稱號。
等到了商朝末年,身為商朝臣屬、周人首領的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中擊敗了帝辛的大軍,由此建立了此后整整長達八百年的周王朝。
周王朝建立之后,或許是因為自己是以臣子之身討伐君主的緣故,又或許是出于安撫列國諸侯的考慮,武王姬發并沒有用“帝”這個稱號而是選擇自貶為“王”。
自此之后,“王”便取代了曾經的“帝”,成為了周朝統治者的稱號。
周朝國力強大之時,“王”這個稱號乃是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稱號,天下諸侯也無人敢冒著觸怒周天子的風險而自立為王。
可是伴隨著周朝引以為重的軍事力量在歷次戰爭之中的不斷消減,周王室威嚴的江河日下,天下之間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一股敢于觸怒周王室威嚴的勢力。
而這股勢力的名字便叫楚。
數百年前的夏商之時,楚人的先祖因為在中原之地斗爭失敗而不得不遷往南方,成為了一個與諸部蠻夷雜居的部族。
同樣是商朝末年,楚人的首領眼見周人勢大預判他們遲早會吞滅商人,于是北上前往周人故地岐豐之地為其吞滅商人出謀劃策。
不過楚人首領這般殷勤的舉動顯然并未被周人放在心上,一直到了周武王離世、周成王繼位之后,楚人首領才被授予了一個小小的子爵。
面對周人上層赤裸裸的輕視,面對其余那些不是公爵就是侯爵毫不掩飾地譏笑,被他們視作蠻夷的楚子并沒有因此而暴怒,而是選擇默默回到封地積蓄著實力。
不過就在楚子返回自己的封地之后不久,一則流言卻是在那時還很小的楚地流傳了起來。
楚人,不服周。
時間如同流水一般匆匆而過,就在周王室內部的危機日漸趨于明顯之時,身在南方的楚國的力量卻是在一天天地變強。
當楚子之位傳到那個名為熊渠的英主手中之時,其憑借著兵強馬壯的楚國大軍一舉擊敗了隨國的軍隊并迫使隨國向日漸強大的楚國稱臣納貢。
在聽到隨國的國君提到愿意替自己向周天子求爵之時,剛剛取得大勝的楚子熊渠表示楚國的爵位如何需要周天子賜予?
于是,不滿周王室許久的楚國正式宣布自立為王,而說出這番話語的這位楚子熊渠便是楚國八百年歷史上的雄主之一,楚武王熊渠。
面對楚國這般明目張膽地不將自己放在眼中,當時已經因為躲避弒父陰影而將國都遷到洛邑周室天子當然是十分憤怒。
可是當時的周天子已經不是周朝初年那個說一不二的天下主宰,而楚國也不再是那個對于自己僅僅被授予楚子而忍氣吞聲的國家了。
在楚國強大的國力及軍事力量面前,當時不過一個二流強國實力的周室天子也不得不忍氣吞聲,事實上承認了楚國自立為王的行動。
如今粗略算來,從春秋初年楚國的自立為王到如今這個列國爭先的戰國時代,天下已經走過了大概三百余年的歲月。
放眼過去三百余年的這個天下,能夠被列國諸侯敬稱為王的也不過楚國、吳國、越國還有身處洛邑的周室天子。
此刻郢都城中、楚王宮里的楚國令尹屈宜臼的這一道謀劃,分明是要在這區區幾家之中再多添一位啊。
滿臉無比復雜地神情望著自己面前的這位楚國令尹,楚王羋臧輕嘆了一口氣之后說道:“令尹為何會提出相王這一建議?”
“是啊,令尹此項謀劃,景言心中也是頗為不解。”在楚王羋臧的話語落下之后,一旁臉上同樣帶著疑惑之色的左徒景言隨即出聲詢問道。
“為何?因為這是老臣所想到的拉攏秦國的最好方法。”
說完這句看了看自己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