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就不是人類誕生了文明,而是文明誕生了人類。
前者的思維,是一元論的,是人類可以掌控自然、改變自然,視野里只有自我的那種典型西方思維,認為人類所積累的知識,這些知識所創(chuàng)造的東西,就是文明。
那么,人從何而來?
就不考慮了?
文明從來就不是那么簡單的東西,它的內(nèi)容中應該包括——天、地、人。
陰陽和合,胎孕成形,有先天元炁注入,方才為人,先天元炁源于宇宙開辟之時四散的先天之靈,是屬于宇宙的靈的部分。
人秉先天之靈而生,此謂天。
宇宙混沌如雞子,開辟而成,上清而天,下濁為地,天地萬物從此有形——此為地。
《易經(jīng)》有言,天之道,曰陰與陽;地之道,曰柔與剛;人之道,曰仁與義。
陰陽乃形而上學的本源之物,是宇宙本源之觀;剛?cè)崮宋镉兴味@,是宇宙直接之觀。天道無情,故先天元炁,并無善惡之分,是以“無善無惡心之體”。
地為有形之解。
萬物混成乃初始之態(tài),有形,難持,故終究化為混沌……用科學來解釋,那就是,宇宙的熵增,是自發(fā)由有序轉(zhuǎn)變?yōu)闊o序的過程。
而熵減,則是無序轉(zhuǎn)化為有序的過程。
天地開辟,先天之靈四散,有序化為無序,混沌化形,有形成世界,是無序化為有序,此陰陽之動,平衡之妙。
是以,大衍之數(shù)五十,遁一而活四九。
客觀宇宙,有形之始,物質(zhì)發(fā)展,星河成型,行星匯聚,生命醞釀,眾生萬物皆有其壽,蓋有形終歸于混沌。
混沌無畏演變,有形卻不愿歸于混沌。
所以,一切生靈都不愿意接受死亡,渴望永生,渴望保持有形,這便是“有善有惡意之動”。
拋卻靈魂、元神不論。
身體本能有著各種欲望,這些欲望的目的都是——生存。
生存,是生命的自私。
它在抗拒有形之體歸于混沌,抗拒無形之靈歸于先天,長生的本質(zhì)是生命的自私,也是——逆天而行。這里的天,是宇宙的大周期。
熵增。
陰陽之動,物極而反,平衡之妙。
那么……
天地之爭,何解?
在人。
所以有胎結(jié)成形,先天元炁注入,人之初生,不僅秉承先天之靈,更是承載大地之意,天地和合為人。
身體的欲望意志、先天元炁的淡漠無情。
兩者結(jié)合,才是靈魂。
靈魂兼具兩者,方才能夠知道善惡,所以說“知善知惡是良知”。
“良知”,本就是人誕生的任務。
致良知,本質(zhì)就是去努力解決天地之爭,“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則是解決天地之爭的方法,以“人和”來解決“天地之爭”,讓宇宙在動態(tài)的平衡當中不至于重復無意義的生滅輪轉(zhuǎn),讓其有了前進的方向,這就是——文明。
人類所得到的,所創(chuàng)造的,都是這一切的具現(xiàn)。
人類并沒有創(chuàng)造文明,而是文明創(chuàng)造了人類,人類以“人和”去解決“天地之爭”的成果就是文明,而且文明需要“人和”去維持。
所以,人類就成為了文明的載體。
給那些自大自負的人一種錯覺,一種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明的錯覺……人類不能創(chuàng)造文明,也不能毀滅文明,人類只能毀滅自己。
當“人和”徹底消失,文明也就會拋棄人類。
會有其他的星球,其他的智慧種族來嘗試,或者說,本來就有很多種族在嘗試,人只是其中之一,亦或者說,只有覺悟了的文明,其種族才能稱之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