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明白,人人致良知,如此良性循環之下,哪怕不得長生,對于整個社會和文明的益處又豈是一星半點?”
“中華文明的核心追求,長生又豈是永享榮華那么簡單?”
“世人皆知始皇帝強烈渴求長生。”
“但他的長生真的是為了享樂,是為了權勢永不放棄?”
“并不是。”
“那只會是一個長生了,卻活得更累的人……”
學院區的學術論壇上,藺文萱慷慨激昂。
對于歷史的爭論,對于中西方文明的爭論,已經隨著大明的連載來到了長生革命這個關鍵點上。
而藺文萱的意思竟然是……炎帝國需要長生革命。
在解決分配問題后,在正本清源后,長生革命就是人類文明通往覺悟的第二個階梯!
是中華文明之花的綻放,是諸子百家千古精粹的融合。
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百家皆用儒學來表達。
在儒學的進展當中,在宋明新儒學的幾百年探索中,王陽明先生集儒釋道三家之多長,以儒學為本,對中華文明的完美梳理表達之產物“心學”的最好應用。
中華文明需要長生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