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十二個字當中,前面八個字好理解,可最后四個字“絕學無憂”,若是按字面意思來理解豈不就是——反智?
這錯了嗎?
很多人都會覺得沒錯,因為道德經中,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絕學無憂這類“觀點”很多,所以絕大多數人看到這句話,都會認為完全解釋得通,就是反智的意思。
接著。
便會覺得老子太過理想,認為人回歸原始就能夠天下大治什么的,也太理想太幼稚了……
諸如此類。
只能說明他們根本就沒讀過道德經,也根本就沒讀過多少書,也根本就對這個世界沒有什么理解,這是實實在在的“下士聞道,不笑不足以為道”。
在絕學無憂前面,是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八個字的!
而在這之前,又有“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三個先決條件不能夠解決社會問題的大前提!這個大前提是什么?
是圣智、仁義、巧利,不足以成為社會的法則。
老子是極其討厭二元對立的,也是極其討厭圣人的,因為有圣人,必有大盜,所以他認為一個社會不論豎立怎樣的道德標準,最終都不會起到好的效果。
人性本質的善惡,并不會因為外在標準而改變!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外在標準能夠限制“意之動”嗎?限制不了!唯一能夠駕馭“意”的,只有“心”,所以要去知善知惡,要——致良知。
這就是陽明先生對“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理解。
一個人,只有直指本心,見了自己的性,才能夠明白自己是怎樣的,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絕學無憂,是不學而學,是去知道自己本該知道的。
不懂,才是學,本就懂了,為什么要去學?
看到,知道,便會了。
如此而已。
至于沒有悟到的,不是自己本該知道的,勉強去學,只有晦澀難通,徒增因果,徒增煩惱,若真想去懂,那便等,等到悟了的時候,自然就懂了。
這便是——絕學無憂。
絕學無憂的本質是,悟而后知,知而能得!
我們常說南懷瑾是開悟之人,但他講《論語》連基本斷句都是錯的,諸多釋義都錯得離譜,因此許多人罵他是招搖撞騙的江湖騙子。
可實際上,是這樣嗎?
并不是,南懷瑾只是遵循絕學無憂,在自己開悟的角度上去讀了這本《論語》而已,他本就不是儒生,又何須同儒生那樣去解讀論語?
他又豈是真不懂儒學?
南懷瑾的《莊子南華》中,對《莊子》里面提及的儒家修行的“心齋、坐忘”有著極高的理解,更對“攖寧”理解非凡。
儒釋道三家本就是互通的,所以,南懷瑾在佛法上開悟了,可以通儒道,但卻通的東西在道上,而非在術上,所以他講《論語》,得去術存道,看神髓,而非表體。
以南懷瑾舉例,便是絕學無憂的一個很好解釋。
誰能夠想象南懷瑾在十三歲時的畢業考試上,是倒數第一呢?誰又能想到,他習武獲得了武術教官的資格,可他又沒有去當武術教官,而是去了蜀地執教軍官教育隊,教的是文化呢?
他遇到了袁煥仙,學了佛,頓悟了。
然后,他成為了一個“騙子”,他騙孩童去熟讀經典;他騙我們去學習儒釋道傳統文化;他騙得領袖為他書寫挽聯;他騙來學生錢財,籌建協會,創辦基金,資助貧苦學生,救水患扶農業,修大學建禪堂;他騙我們說世界沒有真仙真佛,連宗教也要脫下神秘的外衣,去擁抱科學……
他一生都在行善積德,發菩提心。
這就是他的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