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師的總部!”李和震驚。
李和知道燈下黑和大隱隱于市,但是,烏托邦在炎歷11年到炎歷15年間,轉移了上千萬人進入烏托邦,這么大的人口流動,第一師怎么可能沒有發覺?
莫非……
姬長生搖頭道:“第一師沒有問題,還記得任俠說的,神王的能力是玉皇么?玉皇大帝的歷史原型正是大禹。”
“玉皇,禹皇也。”
“大禹除了治水和鑄造九鼎外,還做了另一件事情,他整合了華夏文明,《山海經》之外,還有《山海圖》,人類自古以來的歷史和地理發現,都記錄在冊。”
“另外。”
“夏朝是天文歷法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
“我們現今歷法的十二月制,就是從夏歷而來,你可知夏歷為何如此稱呼?”
“最早溯源需要到伏羲時期,是文明史中的伏羲,而非最早的那個,時間大約在9300年前,伏羲不僅治水、然后根據天垂象發現了天人之間的聯系,更發明了夏歷。”
“夏歷是十月歷,以夏至為歲首,所以如此稱呼,在夏歷當中,新添了四季八節。”
“上古時期華夏各族為何稱為諸夏?”
“因為他們認可夏歷,奉伏羲為天下共主。”
“后來女媧補天,實際上是對天文歷法的糾正,因為過去了數百年,歷法已經不那么準確了,所以在這段時間,女媧將歷法改成了十二月歷,并確定了二十四節氣。”
“從此夏歷沿用數千年,直到6313年前,黃帝將歷法重新改回了十月歷。”
“稱呼為陰陽五行歷,但此時黃帝將歲首由夏至改為了冬至,。”
“雖然歲首改成了冬至,已經不能稱呼為‘夏歷’了,但是人們對夏歷的情感并沒有減少,從黃帝之后,五帝結束,夏朝開啟。”
“大禹重新修正了歷法,稱為六龍歷,以乾卦六爻對應,為十二月歷,而且沿用了冬至為歲首。”
“可以說,六龍歷是我們后世一直沿用至今的,其中所做的修改,不過是對日期的修訂和一些細節的挖掘而已,大框架就再也沒有改過。”
“李白曾在《蜀道難》中所寫‘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便是指此。”
“蠶叢及魚鳧。”
“蠶叢在蜀地的發音與‘長蟲’相似,長蟲是什么呢?是蛇,我們再看看三星堆里面,是不是有操蛇之神?”
“而操蛇之神在《愚公移山》里面,又是什么呢?是山神?”
“表面上看是如此,但我們要知道《愚公移山》出自《湯問》,而湯問是什么,是商湯對于夏革這位夏朝的王族遺民的問話。”
“愚公,禹公也。”
“大禹功績之多,實在難以數清,故而古代認為大禹與黃帝、伏羲是等同的,我們要了解玉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大禹。”
“前面說了,六龍歷是如今歷法的藍本。”
“更是秉承了最初的夏歷,表達了對先祖的崇拜和繼承,大禹建立了夏朝。”
“所以,華夏文明歷法的最高成就……是大禹。”
“在三星堆的青銅大立人手中,并非是蛇,而是與蛇很像的東西,或者說,蛇就是對它的模仿和延伸,是龍,是華夏文明一直以來所說的龍——綠松石龍。”
“是天垂象,圣人則之的顯化。”
“是天上藏龍星宿在人間的本相……”
“那便是大禹的權能。”
“對時空的究極理解,神王本身的能力是玉皇,那么,他對時空的理解,當世無人可及,第一師也好,陳武玄也好,他們就算在那里又如何?”
“神王完全可以在他們眼皮子底下送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