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林之茂的疑惑,李橫直接下定論“與其說暴露,不如說從林大少爺決定回鄖陽府試的那一刻開始,一場算計林大少爺的陰謀便拉開了序幕。”“怎么可能?”林之茂生于富貴,長于安樂,一直金尊玉貴地長大,年紀也才十二歲,未經風雨,未遇險阻,那些豪門之間傾族榮亡的爾虞我詐,他根本就沒機會接觸,最多不過受林家政敵家中子弟幾句擠兌嘲諷罷了。
呂云弓亦如是。
李橫能想到的這些,因命案而思考到豪門頂端的權勢得失,他們不是想不到,而是壓根就沒往這方面想過,畢竟鄖陽離京城千里,在官場爭權奪利這條路上,他們未曾置身其中,縱然曉得闔族興亡之重要,心思也還單純得很。
許多黑白的手段,甚至灰色的一面,李橫經歷過、操縱過、勝利過,故他能敏銳到自林之霍牽扯入命案,而想到京城林府與其他豪門的利益層面。
其中之復雜,不是非敵即友能夠說得清楚的,于是對林之茂發出的疑問,呂云弓同樣不解的眼神兒,李橫并未多言。
林之茂的反應,已經足夠說明京城林府的現狀,他根本就不清楚,更別說自年前九月底到鄖陽祭祖便未返京,近時林家真有與誰不對付,他也不曉得。
李橫問前,也是順嘴問問,沒奢望真能自林之茂嘴里得到答案。
林之茂已經給京城林府去了家書說明情況,然遠水救不了近水,就算林府動用勢力人脈,一時片刻也難起效應,而林之霍已然在牢里從上晌呆到眼下夜里。
玄孫輩中,只大玄孫尚有些許讀書的天份,余下四個玄孫就沒一個省心的,如五玄孫這般,是將書念到泥腿兒子上去了。
前世生前,李橫就有著一個執念,想著子孫中能有一個似他這般,自科舉入仕,而非恩蔭入仕,以靠位居高官的父祖成為萌監,入國子監讀書成為監生。
雖是最后都得參考鄉試、會試、殿試,方可入仕,然倘若能自一開始便從縣試開始考起,考過府試成為童生,考過院試成為秀才,再繼續往上考,到進入官場,寒門學子習以為常,豪門子弟能做到這般,卻真得令人另眼相看。
前世此執念,在兒子、孫子、曾孫中,李橫都沒能如愿,時至玄孫輩,嫡長玄孫林之霍在他做為林家老祖宗壽終正寢后,能考過縣試,一次未能考過府試,今年便再考并未放棄走恩蔭的玄孫,實屬難得。
默默在心中感嘆林之霍此大玄孫難得后,李橫不由也哀嘆一句,怎么他的后代子孫中,就沒一個半個能同他一樣那么能讀書的呢?
眼下好不容易能出個有信心,也真學問,并堅定走下去的林之霍,倘若真讓與京城林府不對付的人暗下伸出黑手設局毀掉,自此讓林之霍因命案而被摘取童生的名頭,且再走不得科舉之路,此乃在斷林府后繼。
光想想,今生已非林家老祖宗的李橫也覺得要吐血,何況是他那遠在京城當戶部首官,他死了也沒忘他的遺愿,把執意承繼下去的他兒子林宥業,大概聽聞后得氣死,真到林之霍定罪伏法的那日,林宥業絕對得吐血三升。
他這個兒子啊,他還是很了解的,一板一眼得厲害,時常拐不過彎兒來,便得自已把自已給繞死,前世未死前,李橫便曉得他死后,內閣首輔的位子,絕然落不到林宥業身上。
從林之茂客房出來之后,林之茂呂云弓商議著要如何搭救林之霍,李橫做為人家前世的老祖宗,也不能袖手旁觀。
李橫回房把從金來賭坊贏來的六百兩藏好,幸在坊主知曉下注者便是案首時,很懂事兒的將白沉沉的銀子全換成了方便攜帶的銀票,面額一千,六張藏起來還是很好藏的,換成白銀,那可就不太好藏了。
身上錢袋只留二十兩銀子,李橫便出了門。
世人皆知,醫圣陰陽子有一名嫡親弟子,也就是當朝太醫院院使孟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