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楊賜一聲記名弟子落下,書房內眾人皆是神色各異。
楊彪有些不可思議,他原以為楊賜會恩厚張奉些東西后,斷絕與他的關系,畢竟楊家作為世家的代表,一向是與宦官勢力劃清界限的。
所以,楊彪在聞聽楊賜愿意收張奉為記名弟子時,也是十分詫異。
而這室內四人中,最驚訝的莫過于何進了。此時他猶然錯愕的張著嘴巴,愣神的看著楊賜,良久,才嘴巴閉合看向張奉。
畢竟,即便如他何進這般的外戚,想要拜楊賜為師,還是托了劉宏說辭,數次登門拜訪,才得以拜入楊家門墻。他實在沒有想到,張奉居然能夠拜的這么輕松。
倒是此刻的張奉顯得頗為鎮定,抬頭看向上位的楊賜,二人眼神碰觸,張奉忽然面露笑容,和煦朗然道“多謝楊公成全!”
輕手捋了捋頜下白須,楊賜與張奉對視著,點著頭,緩緩起身,轉身從書架上抽下幾分書簡,來到張奉跟前遞給他。
“此乃我近些年注解的儒家典籍,你且拿去好生研讀,若有不解之處,隨時可以前來問我!”
雙手舉過頭頂,張奉低頭,聲音有些激動,“謝先生贈書!”
見張奉接過書簡,楊賜又道“如今你已經入我楊氏門墻,求學儒家經典,我楊家家學雖然淵源,卻也并非任何人都教授的,既然你能入我眼,必然是有可取之處的。
我念你為人赤誠,行事果敢,往后也將是常伴君王身側之人,如此人物且不能無儒家經典熏陶。為君王計,為天下百姓著想,我且收你為記名弟子。望你從此以后,發奮努力,用學識充實自己,不求你能與先賢比肩,但求能伴隨君王身側時,時時糾察君王疏漏!”
“奉謹記先生教誨!”低頭俯首,張奉聽完楊賜的一席話后,朗聲轟然回應。
微微頷首,楊賜伸手將張奉虛扶起來。
張奉也不會當真等著楊賜去攙扶,連忙從地上站了起來。
當下,楊賜又轉身指向一旁的何進謂張奉道“遂高,你當知曉,乃我弟子,今后你二人既是姻親也是同門弟子。至于其他,你的一些同門師兄弟,待我遇到后再與你引介!”
“多謝老師!”躬身立在楊賜身側,張奉表現的極為懂事。
隨著楊賜正式將張奉收為記名弟子,書房內的氛圍又再次活躍起來,雖然記名弟子沒有入室弟子來的親切,但也算是楊家的門生,所楊彪自然也熟絡起來。
此時,何進也逐漸緩過神來,看著張奉笑呵呵道“認識同門師兄弟之事,你且放心,此事我后面必會與你引介的!而且,此番三署郎補入郎官,同門中數位不愿出仕的俊賢,亦可借此機會,進入朝堂為國家效力。”
何進一番話出口,楊彪隨即瞪眼看過來,他才發現自己失言,連忙扭頭目光瞧向楊賜,見他依舊面色泰然自若的端坐在案幾之后,當下,也緩緩放下心來。
其實,楊賜一直以來的宗旨就是反對與宦官產生齷齪,雖然同為四世三公家族,楊家與袁家在士林中的名聲卻是不一樣的。
袁家當年為了討好宦官,還將袁赦列入汝南袁氏的宗族族譜中,這也是袁氏被人詬病的一點,雖然袁氏歷經數代,在朝野中門生故吏遍布,但真正說起來清望還是不如楊家的。
因為楊家一直堅持不同宦官同流合污,然而此刻,何進所言之事,從張奉之前的身份來看,似乎此刻就是為了補入郎官而與宦官勢力妥協商議的場景。
張奉也是人靈鬼精,眼見何進說錯話,氣氛開始變得詭異起來后,他便直接開口道“其實奉不過太醫令,得陛下看重為諸位郎官檢查身體,自然當以郎官身體為主要判斷,至于郎官們的才學,當然要以太尉為主的三公們來決斷!”
一句話,直接將所有的決定權都交給了三公。而言語中特意提到的太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