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就有人反應過來,這不正是電視上見過的收割機么?
玉米收割機。
機器是跟著喬初染進村的,很快的,圍觀的人便看到喬初染在跟那些人交流,連村長跟趙誠明都過來了。
相熟的人湊近了聽才知道,這些都是來給村里收割玉米的。
沒一會兒,在英伯家里居住的那十來個,誰也不知道進村來干嘛的年輕人也一哄而出,圍在機器的周圍上上下下地看著。
傍晚,村里的廣播開始響起,村長告知,村里來了兩臺收割機,都是幫大火收割玉米的,把地租給了喬初染的率先收割,不收費用,讓大伙兒先不著急去地里收玉米,等過兩天,玉米更黃了更熟了再統一收割。
這消息一出來,當天晚上,四周的村民便全都涌去了喬初染的家里,詢問事情的真假。
這當然是真事,兩臺收割機,都是喬初染出資自己購買的,到時候改裝了還能耕地,對后面瓜棚做好之后,土地修整的事情能不少幫助。
喬初染只讓大家準備好袋子,過兩天,一起收割。
這種東西,大伙兒只在電視上看過,五溪鎮環境閉塞,看電視新聞的時候,聽說外面已經有機械收割玉米和稻谷了,但五溪鎮從來沒見過這玩意,以前即便是看新聞看到這東西,大家也不敢想象,這東西有一天會出現在村里。
從父輩開始,幾代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都忙活著莊稼里的事兒,如今,竟還趕上了機械化。
大家心里的好奇更多。
機器拿回來之后,就暫時放在清溪村的小廣場邊,村里不少人還過來圍觀,隔后兩天,便見趙誠明跟住在英伯家里的幾個年輕人都在圍著機械轉,還有的拆裝了下來,不知做了什么處理,又再次裝了回去。
村民們看到趙誠明開著機械在路上轉動,路邊荒地的雜草咻的一下便全都被割掉了,看得村里的小孩拍手稱快。
村長家的小孫子跟趙誠明最是親厚,帶著一群小孩子過來,也不怕生,就問他各種亂七八糟的問題,也不知趙誠明說了什么,惹得一群孩子排排坐的拍手稱好。
喬初染沒說這東西是自己自費購買的,大伙兒還以為是趙誠明帶來的,對他更多了幾分好感。
就這樣,機器在小廣場邊晾了三四天之后,到了周末,清溪村地里,大部分的玉米,尖梢都開始變黃了,終于在一個晴朗的清晨,由趙誠明跟團隊里年紀最小的,又最玩得開的紀旻,將機械呼啦開去了村里的旱地邊。
這邊的地形雖大致上屬于喀斯特地貌,屬于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帶上,但在村落生長的小區域范圍內,依舊是開闊平整的地貌,至少清溪村的地貌便是如此,機器作業實施的時候,完全沒有問題。
玉米地里黃燦燦一片,機器作業的轟鳴聲傳了很遠,只一天的時間,這兩臺收割機,完全能收割完村民們租給喬初染的兩百畝地。
大家早就準備好了袋子,圍在田壟便不遠處,看著趙誠明操作著收割機,從這一頭到那一頭,一根根玉米桿子,像是被那機器吃進去了一般。
身后落了一拍被粉碎掉的玉米桿,操作室后的車廂,一個小口子,不斷飄出機器已經剝除好的苞葉。
一畝地,來回轉幾轉,不需十分鐘的時間,便被收割完了。
這還是在趙誠明不算熟練的情況下完成的,而后又操作著機器到大路上,將車肚子里處理干凈的一個個黃燦燦的玉米,都被倒了出來。
村里人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收割的方式,從前一畝地的玉米要收半天,如今十分鐘就解決了。
還連帶著處理好了玉米桿,剝好了苞葉,就直接拿回去曬干,脫粒就行。
最先收割的是喬家的一位嬸子,她別提有多高興了,一邊收著玉米一邊笑道“我種了三十多年玉米,還是第一次趕時髦,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