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的泥瓦師傅挺實在,又另帶了個幫工,第二天看好了時辰,三人吐口唾沫在手上,掄起大錘鎬頭就干起來,因是包干的活兒,除勞謝劉媽煮點茶水外,別的再不麻煩主家人。
一個禮拜時間,一間臨街的鋪房就辟了出來,就剩余一些掃尾的活兒,刷墻,上鋪板。
期間易小婕去了正街院子拜望了大媽,易父雖不在了,不管怎樣一家人一桌吃了二十年飯,心里多少顧念著情份。因早前寫了分家文書,不擔心再有錢財的糾葛,大媽見了小婕,竟生出幾分親熱,說回來了就好,以后正經過日子,孝敬好自家媽媽就是。末了留晚飯,易小婕婉謝,辭了出來。
只幾日時間,已經有人來打聽,這是要開一家什么營生的鋪子。幾個婦道人家,俱不是會做生意的,小婕也教劉媽放了話,自家不做只賃與人。
買了幾份報紙,易小婕在家里翻看,招聘頁里的東家倒多,有報社,有保育所,有成衣商店,咖啡廳……,她決定去報館應聘試試。
晚上顏鳳興高采烈的來,也帶來了好消息,她打聽到學校后勤處臨時缺個人手,丈夫也聽說附小需要一名代課老師,雖是代課,有實力的不怕以后校長不留。
易小婕覺得還是明天先去了報社看看,不行的話再立馬去找顏鳳。
第二日拿著報紙,去了成都日報社。大堂有面試的接待員,見易小婕拿著川大的畢業證,人又娟秀靜雅,交談下來,透著知性大方,便著人帶了她上二樓,去見主編。
在主編辦公室,易小婕侃侃而談,因在川大協助過校刊,發表過文章,對刊面,內容組成,副刊亮點,編輯校對,都頗有見解。主編對她相當滿意,說明天就可以過來實習!
謝過主編,易小婕關門出來,剛走幾步,就有人叫她,回頭一看,卻是黃樹賢。一問方才知道,他在此處任美術編輯。寒暄了幾句,也不等黃樹賢多問,易小婕匆匆說了再會!
原本報社是個很好的選擇,但她不想每天跟黃樹賢做同事打交道,最后還是去了川大找顏鳳。
接待了幾家問鋪面的,終讓一家書店賃了去,易小婕喜歡它雅靜單純。
一家人的生活算是保障勞靠了起來,經濟上不局促,精神也愉快,陽光溫熱,歲月從容。易小婕每天下班,易媽媽和劉媽就等著她一起吃飯。
一日晚飯間,劉媽將易小婕看了又看,還是忍不住說道:“小婕,今日有街坊拉住我,說是西市街有位先生,太太病故了,留下個五歲的兒子,脾氣是極好的,待人很溫和,左鄰右舍見他每日下班后,一個人帶著孩子,家里也沒個當家的婦女,知道你回來了,就有意撮合,想問你愿不愿意,得便了相看相看?”
易小婕笑對劉媽道:“這才把日子安穩下來,剛有了份臨時的工作,待穩定一點,這些事,慢慢再考慮。”
易媽媽自來是沒主意的,見女兒這么說,也不逼迫,由她自己斟酌!
眼看著外公大壽的日子還有幾天了,孫陶院最后商量出,陶飛請假與母親帶著沐平去成都,其他人安心工作,以后再尋機探親。
雖說是去短短幾日,晚上小雨和陶母收拾行李時,還是裝了滿滿一提箱,沐平太調皮,衣物少了換不過來。
第一次出遠門的沐平,對所有事物都充滿了好奇,精力是十分的好,陶飛這才知道帶孩童的辛苦。
到了成都,陶母好不容易得閑回了趟娘家,七姑八姨的話家常,由著陶飛帶著沐平跟族里的孩子追鬧。
到了第二日,正是陶飛外公八十生辰大壽,又逢上是日本宣布投降后,家里第一次的大歡聚,族里老幼都來拜壽沾點福氣,氣氛甚是融洽歡愉,陶母把沐平交給兒子,一直與娘家人敘舊聊天,陶飛圍著興奮的沐平轉,直到夜里客人慢慢散去,才抱著意猶未盡的女兒回房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