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昊皇朝信奉的是武神,而作為武神后裔的皇室,每四年會組織一場大祭,既是祭祀先祖,又是為民祈福,所以規模浩大、禮節繁復,天下百姓也相當重視!
不過,這一傳統在最近一兩百年里已經先后兩次因故無法舉行。一次是拜火教之亂,再一次是四年前的奪位內亂。
所以因為少辦了一次,這一次負責的官員相當盡心,不敢有一絲錯漏,這一段時間都紛紛熬出了黑眼圈了。
當武秉央帶人抵達祭壇的時候,這里已經全都安排妥當了。
祭壇位于皇城的中軸線上,與皇宮遙相輝映,東西相望,占地面積達五千多畝。整個建筑群里建有供奉武神的武神殿,供奉武氏歷代皇帝的太廟,演習祭祀禮樂的神樂觀,制作祭品的神廚館,以及供皇帝和嬪妃、諸侯、王公大臣們齋戒的三十二殿,儲藏祭祀用品的七十二連房。
來到這里后,就是心事重重的趙常勝都暫時放下了雜念,跟著武秉央來到齋戒的三十二殿,進行沐浴更衣等齋戒事宜。至于戒葷腥,戒情欲這些是在這之前七天,各自需要自律的。當然,武秉央這“昏君”明顯是沒有自律這東西的。
臨近正午的時候,外面開始鼓樂齊鳴,大祭馬上就要開始了。
武秉央率先從他的齋戒殿走了出來,然后在諸侯和群臣的簇擁下,向著祭壇走去,妃子們則走在了最后。本來皇后和太子應該跟在武秉央左右的,但他們一個已經掛了,一個母子倆都不被允許過來,所以就武秉央一枝獨秀了。
此時祭壇四周的廣闊大地零散的站滿了士兵和負責祭祀事宜的小吏,他們周圍放著不同的祭品。大臣們到達這里后,各自散開,來到自己所屬的方位,他們里官職越高的,位置越靠近祭壇。
八位諸侯更甚,他們是可以登上祭壇的,只不過根據爵位的不同,位列不同的祭壇層次。
皇朝初始,天下諸侯數以千計,各自以爵位大小受封領地。當時規定,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
但如今,諸侯互相吞并,爵位已經不與領地掛鉤了。就那趙常勝之前也不過是一個子爵罷了,但奈何實力雄渾,在控制武秉央之后,就逼迫他給自己兩年時間里提升到了侯爵的地步。要不是暫時找不到充分的借口,他現在已經是公爵了。
于是,目前實力倒數第二的姜國因為國主世襲公爵之位,站到了祭壇第六層。實力最差的衛國與趙、齊二國的國主站在了第五層,他們的爵位是侯爵。再往下是燕、楚、周的國主,他們都是伯爵,站在了第四層。剩下的曹國國主則很郁悶的孤零零站在第三層,也就是子爵的位置,即使曹國的實力是在中上等的也沒辦法。
至于第二層的男爵位置目前只能空置,而第一層則是留給立過特大功勞或者有著卓越貢獻的大臣的,以目前奸臣當道的世道,還沒有人有資格走上這里。
祭壇總共有九層,每層之間有五個大臺階,每個臺階寬而高,武秉央和八位國主踩著特殊的步伐一步步跳躍上去。底下的祭司們開始根據鼓樂之節奏,開始跳起祭祀之舞,他們的動作豪放,時而剛猛,時而陰柔,似舞蹈,又似武道招式,透著一種獨特的美感。
大長老武鎮跟在武秉央身后,感受著身邊熟悉的一切,想起年輕時候第一次參加大祭的樣子,內心感慨萬千。他作為皇室一員,如今又貴為武王,論爵位還在諸侯之上,所以有資格站在第七層。武王是武氏大長老的固有爵位,領地便是武氏祖地武神山一帶方圓千里。
而作為第一次參加大祭的大部分武氏年輕人,心里又是新奇又是緊張,跟在各位諸侯身后小心翼翼的邁步,同時又努力回想之前的祭祀演練,生怕做錯什么。他們身為宗室成員里年輕一輩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