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六才子書”之說,提高了通俗文學的地位,使小說戲曲與傳統經傳詩歌并駕齊驅,受推崇為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先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所謂六才子書,即《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六部書。
這里面很有說法。前四部,所謂經史子集,名家作品,歷來都為正統文人追捧。
后兩部卻是通俗小說、雜劇,雖然水平極高,但在傳統士林里終究難等大雅之堂。
金圣嘆敢將后兩部與前四部作品并列,認為都是“才子”書,這種稍顯離經叛道的舉動,在當時引發了很高的討論度。最終給他帶來了聲望,也提高了當時士林對通俗文學作品的認知和評價。
“六才子書”的說法,可能也啟發了后來的“六大奇書”的評定,即《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西游記》《紅樓夢》《儒林外史》。
建國后刪去《金》《儒》,便是所謂“四大名著”。
撇去才華不論,金圣嘆這個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留下了很多典故。
金圣嘆不是自然死亡的。而是因為“哭廟案”,被判處了殺頭死刑。
金圣嘆感慨“世間唯殺頭最苦”,但也沒辦法,只好赴死。
臨死前,他給家人留了一句秘訣。
也就是那句史上極為有名的掌故
“花生與豆干同嚼,大有火腿之滋味。”
這句話流傳有很多版本。首先花生和豆干兩樣東西,豆干有時作豆腐,但應該不對,豆腐軟軟的怎么嚼。應是北人不知豆干為何物,生造出來從而流傳的。
火腿有時作核桃。倒也不難理解。但總覺得核桃沒有火腿好吃。火腿畢竟有肉味。
而且,蘇州地近金華,金圣嘆吃的應是金華火腿,聞名遐邇。是中國本土豬種兩頭烏制作的。
回到句子本身。
很多人不理解金圣嘆說這句是啥意思。只覺得妙。
或者要從中體會到金圣嘆死前黑色幽默的精神。
其實不是。古代很多讀書人并不富裕,吃不起肉的。
每日點燈通宵,寒窗苦讀,總得備點零食。
花生等小零食是很常見的。
但天天吃這些沒肉味的也很膩。不像有錢人家可以頓頓大魚大肉。
突然有一天,苦逼的窮書生金圣嘆意外發現,花生和豆干這兩樣平民食物一起嚼吧嚼吧,竟然能嚼出火腿之肉味來。
用低成本達成了好的效果。
從此,他寒窗苦讀時又多了一份樂趣,效率倍增。
所以,他死前將這一“秘訣”告訴兒子。倘使他死了家族沒落了,后世子弟至少可以用這一家傳秘技,使得枯燥的讀書生涯多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