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舟照例查詢經緯度。
發現是河北的一座城市。
兩個光點,一個金色。一個微微泛紅。
都是價值極高的寶物。
韓舟當即買好車票。
第三天,就來到了河間。
河間,古稱河澗、瀛洲,由滄州代管。地處湖積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典型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
河間是歷史名城。當年毛亨傳《詩》于河間詩經村,毛萇講學君子館,漢王劉德,禮賢下士,封毛萇為博士,使《詩經》發祥于河間,傳播天下,為中國詩歌創作開創了先河。后人為了紀念毛萇,修建了“毛公書院”。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曉嵐也是河間府人,就是那個“鐵齒銅牙紀曉嵐”,世稱“紀河間”。他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閱微草堂筆記》等,有《紀文達公遣集》存世。
北洋軍閥的馮國璋,是河間人。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張郃,也是河間人。他曾在街亭之戰,大破蜀國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遷征西車騎將軍。一手促成了“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河間,人才濟濟。不過華夏大地五千年,任何一個叫得出名字的地方都出過歷史名人。尤其是中原附近,和江南一代。都人才濟濟。
韓舟來到河間,下榻酒店。
車馬勞頓,腹中饑餓,照例先出去覓食。
要說河間什么食物最有名。
那還得屬“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是華北傳統小吃,起源于保定、河間一帶,廣泛流傳于冀中平原。
鹵好的驢肉伴著老湯汁加入酥脆的火燒里面,一口咬下去,口感層次豐富,美味無匹。
驢肉火燒經過了不斷地發展和推廣,最終聞名大江南北。在華北地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驢肉火燒的店鋪,完全融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
相傳,洪武大帝朱元璋死后,發生靖難之役。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發兵與朱元璋立的繼承人——朱允炆開戰。
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與朱棣鏖戰在白溝河一帶,李景隆兵敗退到徐水漕河鎮。軍中糧食匱乏,李景隆無奈命軍士殺軍馬充饑。當地百姓有吃驢肉的習俗,所以烹飪的馬肉也尤為香。自此烹馬為食也成徐水漕河鎮的習俗,制做出的馬肉味道益美。
到了清代,康熙重農桑,禁屠戮牛馬,漕河一帶士人便改以食馬肉習俗,僅以驢肉食用;又加驢比馬價格賤,人們專養驢食用。再有當地烙制的火燒外焦里嫩,剛出爐的火燒夾上烹制的小驢肉,成為遐邇聞名的當地名吃。
而河間的驢肉火燒和保定的驢肉火燒又有所區別:
保定的驢肉火燒是圓的,河間的驢肉火燒則是長方形的。
火燒是一種酥脆的燒餅,夾著里面的驢肉。所謂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驢肉的口感是非常好的。
而驢肉火燒所用的驢肉也有講究。一定要選渤海驢,將其用獨特秘方配制的各種香料鹵制而成,口味奇香。接著在專門的菜墩上切碎,這種菜墩一般為圓形,四周高,中心凹,像一個淺淺的漏斗一樣。在剁肉的過程中,如果客人要求,還會將特質的青辣椒切到驢肉里,但驢肉火燒里一定不能加香菜,否則會遮了驢肉的正味。
韓舟吃了兩個驢肉火燒。
喝了一碗羊雜湯。
就非常飽非常滿足了。
到店里租了輛suv車。
然后回酒店,睡覺。
第二天起來。
開車前往河間的郊區。
尋找那個金色的光點。
另一個紅色光點在地圖上顯示,是在河間偏遠地區的農村里。距離較遠,韓舟先放著。
下午,到了金色光點顯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