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呀!”
一時間游俠里面,有人被劉玄的話擠兌,老臉漲紅說道“我等豈會俱死,今日之后,我便投靠劉使君,憑借手中長劍,立下不世之功!”
“我也去!”
“我也去!”
游俠們最討厭的就是別人說他們怕死、忘恩負義。
劉玄如此一擠兌,他們如何生受得了?
于是爭相投靠劉備。
劉玄聽后嘴角再次透過一絲笑意“善!”
……
“孔明先生以為此人如何?”
劉備急急忙忙返回夏口,找到諸葛亮說了今天,與劉玄的交談之話。
諸葛亮聽后大吃一驚,沒想到一個區區十幾歲的少年,與他的看法極為相似,而且對于江東一幫人認知和益州的認知如此清晰。
隨后長嘆一句“臣不如也,此子之才勝我百倍,使主公辟之,此人謀劃,則大事可期!”
劉備雖然也有這種感覺,但是并不茍同諸葛亮的話,在他看來,一切都只是一個懵懂書生夸夸其談,特別是對于曹操和孫權的判斷,他是極為不認可的。
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則不然,手把手教他如何爭霸天下,無論是前景,還是后景,都能看得見摸得著,不像劉玄一樣,畫大餅,一切都只是猜測而已。
“孔明先生過譽了,此子雖然有才,在備看來,不及先生多矣!”
諸葛亮頭立馬搖的像撥浪鼓說道“主公此言差矣,并非臣抬舉此子,而是此子之才,真的遠在臣之上!”
劉備當即一驚“何解?”
“當初臣與主公,于隆中奏對之事,確實未曾想到,孫權此人會有心伐荊,經此人提醒,臣這才恍然大悟。”
“孫權若想立足江東,一取江淮、二取荊襄,如若久攻江淮不下,又見我方勢大,或忌憚我等處于上游,遂起歹心,密謀荊楚!”
“而臣初謀劃,同樣也是荊襄鏈接益州,方能北伐中原,如若荊襄一失,那便是斷之一臂,與北伐而言,則機會更加渺茫!”
“原來如此,只是孫權竟拿不下江淮?實在太過匪夷所思!”
經諸葛亮一分析,劉備也想通其中的關節,但是還是不敢相信,強如孫權,拿不下江淮。
“此事誰能說的清楚?就如同劉顯圣所言,這一切不過是妄加揣測,孫權能否可定江淮之事,還需日后鑒證,也是此人善意提醒。
且無論孫權能否拿下江淮,在我看來,他絕對不會放棄荊襄,強敵再側,彼輩豈能踏實,心中安定?”
經過劉玄的話,諸葛亮想通了,他和劉玄能夠想到,連接荊、益,從而北伐中原。
江東人才,未必不會想到連接荊、揚,割據一方。
孫、劉兩家,必然會為了荊州相爭。
這不關情誼,只關利益。
有了荊州,就可以說進可侵占南陽,北伐中原,退可固守長江,劃江而治。
有道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今天時不在孫、劉兩家,那就必然要取地利。
不然劉備一旦強壯,乘船順江而下討伐孫權,可比孫權逆流而上,染指荊州可簡單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