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宜早不宜遲,起碼在劉備陣營中留下一個好印象。
劉備張了張嘴,再三斟酌之后道“既然黃堂如此說道,備厚顏借助閣下兵卒,此戰過后劉備還于劉君!”
劉琦也沒有在細節方面,再多加贅言,點點頭道“一切僅憑玄德公差譴,在下沉疴難愈,便不再打攪諸位議事!”
“黃堂但且先去,戰畢之后,備前來看望足下!”劉琦眼下情形的確不是很樂觀,于是劉備也沒有強留。
“拜謝了!”劉琦長施一禮,便趨步離開大帳。
劉備并沒有因為劉琦事先告辭而有所不快,而是依舊頒布著接下來的命令“張翼德聽令!令爾率麾下在曹操兵敗之時,與周瑜同進!”
“喏!”張飛不懂劉備為何這般設立,但也并沒有過多置喙。說完之后,又對其余文武將領下令“孔明、子仲(麋竺)、公祐(孫乾)、威碩(劉琰)、憲和(簡雍)等負責鎮守后方,調運輜重糧草,其余人隨我共擊曹操!”
“喏!”劉備安排非常妥當,眾人自然也就沒有必要節外生枝,阻撓劉備的調遣,更何況也不敢吶。
“無妨,軍事已畢,諸君可盡數歸營,今夜子時按計行事!”
帳內文武盡皆叉手而拜“喏!”隨后退出營帳。
蜿蜒水龍橫臥華夏大地,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流向天際,時東南風呼嘯而過,江水隨風蕩起,拍打江心巖石,停泊在江中的舟筏,也在此刻蕩漾不止。
長江兩岸軍營,各自上空籠罩著讓人窒息的肅殺之氣,孫、劉聯軍營中將士,各自手撫兵器蠢蠢欲動,天空一輪明月照耀長江大地,將世間變得一片慘白,放眼望去甚至有些晃眼。
當刻漏滴下最后一滴,黃蓋便率領麾下,依次登上早已準備好的艨沖,揚帆往江心駛去。
刻漏便是古代計時器,又名漏壺,因漏壺箭上刻符號代表時間,有此名稱,最早可追溯至宗周時期。
《周禮·夏官·挈壺氏》有言「王昭禹曰“縣壺以盛水,分刻漏也。”」
《周禮正義》曰「蓋壺以盛水為漏,下當有盤以承之,箭刻百刻,樹之盤中,水下盤內淹箭,以定刻數,古刻漏之制,約略如是。」
從《漢書·哀帝紀》「“漏刻以百二十為度。”顏師古注“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來看,刻漏有一百二十個度,即一個時辰十刻,每個小時工五刻,一刻等于十二分鐘,與后世一刻鐘有所區別。
古代出征多會備有此物,用來知曉時間,是故《六韜·分兵》有云「明告戰日,漏刻有時。」
黃蓋乘舟一路順風而行,小船快至江中之時,周瑜大營火光四起,將士爭相高呼“黃蓋叛逃,速速擊賊……”
一時寧靜的赤壁喧鬧不止,眾將士齊聲高呼,喊殺聲、擊鼓聲、腳步聲、登船聲聲聲不絕于耳。
正在江北大營曹操及文武大臣,見南岸火光四起,走至江邊,聞陣陣嘈雜之聲傳來,故心有疑慮,看向左右道“此周瑜軍中何也?營嘯乎?”
曹植叉手耳道“臣竊以為,或是黃都尉走時,驚動周瑜大軍,故而追殺?”
曹操微微頷首,曹植所言其實也并非沒有道理,周瑜早已經懷疑黃蓋不軌,現如今率眾歸降,驚醒大軍也是理所當然。
隨著喊叫聲越來越近,曹操等人已經能夠依稀聽見“黃蓋叛逃!”等字眼,遂心中大定。甚至期望著,對方鬧得越久越好,這樣給周瑜軍從新布置防備的時間越少。
黃蓋順風而下,不大一會兒,放滿魚膏、干柴、稻草,包裹著帷幔,上豎旌旗的十艘艨沖斗艦快過江心,對著曹軍船上將校大喊“黃蓋來降,周瑜知我歸降,命軍擊我……”
黃蓋一聲之后,十艘艨沖斗艦一起大喊,聲音震天而降,曹操聞之傳令“速速迎接!”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