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張魯如何曉得,那不過是劉玄為了忽悠他,從而根據佛家口號,強行縫合,咋一看的確有那么一絲韻味。
當世學說理論,多為唯心那一套,哪怕強行縫合,其實有時候也并不違和,反而顯得頗具道理,誠乃大道煌煌之言。
劉玄見張魯不為所動,心中便有了算計,還未等張魯開口,便搶先道“張漢寧可知何謂長生?輔漢公,又何以成就天師之位?”
劉玄前一句還好,正常的抖小機靈說法,丟個看似非常深奧的問題,然后吸引他人注意力。
至于后面一句嘛!
張魯聽后嗤之以鼻,張道陵如何成為天師,他會不知道?
如果不知道,那還配做張道陵的孫子?
當然,張魯不可能直接就說“我爺爺是自封天師,拿來忽悠愚民的?!?
如果這樣說,那就顯得太打臉了,他需要的是繼續維護張道陵的神圣身份,不容許有任何玷污。
既然劉玄這樣問,要么就是劉玄自己都不知道,張道陵是如何成為天師,要么就是對方有心維護他們天師道,繼續給張道陵貼金面。
這樣一來,張魯也只能順著劉玄的話說“魯才淺學博,未審高明有何見解?”
“長生者,顧名思義,永世長存,世人萬代不忘,而非肉身長存。
如三王大德,文、武、周、姜、孔、孟、老、莊……此輩皆可謂之長生永存,或如黃帝、太一……歷代大德天子等,受萬民香火,此亦可謂長生永存。
而非如勝國呂政,本朝孝武、淮南劉安等,追逐玩鉛弄汞,與術士混于一途,本末倒置祈求長生。”
在劉玄看來,長生不是指肉體長生,而是靈魂長生,名可以垂與竹帛,后世子孫人人傳唱,享受萬世香火祭祀,自然可謂長生。
反倒是秦始皇,漢武帝,分明就是舍本逐末,不去安撫百姓,治理天下,反而耗費大量物資,進行修道長生,毀壞自己昔日之德。
劫數來時無法渡過,如秦始皇身死成咸魚,二代而亡國,如孝武嫡子被構陷,儲君位相移,國朝動蕩,死后陵廟數次被撅。
用穿鑿附會的說法,這可都是晚年不詳。
古代大凡修長生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獨夫民賊,沒有例外的。
哪怕政績斐然的梁武帝,也搞出個南朝四百八十寺,讓朝廷出錢將他從寺廟贖回。
大量錢糧、物資全部歸有一個泥塑雕像,以自詡化外之人,卻享受紅塵富貴的假僧侶。
這也是菩提達摩見到梁武帝之后,連夜一葦渡江北上嵩山,苦研佛法的原因之一。
因為梁武帝行為在達摩看來,是在舍本逐末,實在是不可取。
因此劉玄也會有這套縫合理論。
說完長生,劉玄緊接著又說張道陵“至于輔漢公天師之位,恕玄直言,恐怕在爾等心里,不過是張天師愚弄百姓把戲,自稱授老子點化,自此羽化飛升吧?”
當劉玄說出之后,張魯、張琪瑛以及張魯身旁數人,臉色皆有不善。
劉玄明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卻在大庭廣眾之下戳破,那五斗米教神圣性何在?
這樣發問,他們自然不能順著回答“皇考確系為老子點化,成就天師之位,閣下何來先祖愚弄百姓一說?”
“既然如此,那道祖何故點化輔漢公,而非靈真公(張衡)?亦非黃堂?”
劉玄問出前一句話之時,就已經等著張魯等人回答,無論對方怎么回答,他都有說法應對。
“這……”張魯一時語塞,不知如何應對。
張琪瑛接話道“家父、皇考修行未深,不足以受老子點化!”
劉玄搖頭“非也非也!”
“何意?”
劉玄莞爾一笑,隨后接著說“在下竊以為,輔漢公之所以受道祖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