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沒有根據地,那么他們必須倚靠江東輜重進行馳援。
不然早晚糧草斷盡。
將士憑什么給一個不能給自己發工資之人賣命?
故而魯肅言此話里話外帶著慶幸之意。
但畢竟荊州浪費糧秣輜重甚多,幾乎無尺寸之功,在此過多敘談,確實不宜。
于此魯肅又言“于此時,我等更應結好皇叔,以備不時之需!”
孫權眉頭緊蹙,周瑜怎么又說到這里?
且劉備乘機奪取荊州大半,還要他前去交好,這不是等于劉備打了他的左臉,還需要他伸上右臉?
孫權表情,魯肅盡在眼中,旋不疾不徐道“此時至尊圍攻合肥,不論能攻下與否,其必然已經激怒曹操。
今又值內患已生,如若不結好劉備,我等恐無安寧之日。”
“且夫劉備者,已是大將軍、大司馬錄尚書事,督四州,事情已然不可挽回,我等若想生存下去,則萬萬不可,在此時與之其結仇。
反之,至尊若上前交好,其必有報,是夫《禮記·曲禮上》有曰「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屆時縱使皇叔不將荊州之地分與我等,亦會表奏天子,加至尊官爵,而非今日這般窘迫之境也!”
孫權的難題,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
既然不能讓周瑜、程普、黃蓋、呂蒙等人不接旨,只好想辦法給孫權節制權。
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那就找能解決問題的人。
其中能夠解決孫權問題的人,有劉璋、曹操、劉備幾人而已。
因為幾人是高官,都可以舉薦孫權改變官職,而非眼下這種尷尬局面。
且,魯肅打著的是漫天要錢、坐地還價的心思。
如果孫權因為劉備拿下荊州,但并未生氣,依然上前鞏固聯盟。
則,劉備必然會示之以好!
即使不分贓!
也會給他點好處。
禮尚往來,不外如是!
不過這也只是,一個暫時解決難題的辦法。
蓋因此次封賞,讓孫權明白程普、周瑜等人已經有了功高蓋主之勢,就連天子都知道其名。
至于如何知道的,暫且不論!
但以此先入為主,則想到此次赤壁大功,彼輩已經威震天下。
又恰恰,此次合肥之戰,到如今寸功未立,有失江東眾望。
如若不早些解決,這些皮癬之疾,早晚成為肘腋之患!
孫權捋捋寸長紫髯,微微頷首心中暗道“魯肅所言不無道理,如今已與曹操結仇,即使再上前交好,其未必容納。
若再于劉備結仇,恐事有不諧,如今內患已生,當解決內患,保證江東不能發生內亂,方可再做他圖。
只是劉備會如魯肅所言,禮尚往來耶?”
想到此處,不禁眉頭緊蹙。
這種將希望寄托在他人之手,無異于守株待兔耳!
成功效率實在太低,感覺有點得不償失!
魯肅好似看穿孫權之意,即拱手正身而道“皇叔至誠君子,且腹有良謀,胸有膽略,征戰沙場二十余年,其麾下孔明也是高明之士,深知彼吾雙方,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孫權聽到此處之時,眸中深處潛藏著的一絲不滿幾溢而出。
魯肅如此褒獎劉備,讓其心中隱隱感覺到一絲危險,唯恐魯肅有投劉之意。
但其早已非昔日卒領江東之時的孫權,此時他已有極深城府,亦懂得如何保持上位者威嚴手段。
若非他將魯肅引為腹心,此周瑜之事,也必不會與之道哉。
而魯肅忙于籌畫,并未注意到其主眼中深藏著不滿,反而自顧自道“誠然,此事并非倚靠他人所能解之,故而肅另有謀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