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紙乃臣根據(jù)蔡侯紙、左伯紙所改進,至于字,則是以木板,然后使工匠雕刻陽文,雕版刷上墨水,白紙附在其上,如印章倒印絹帛一般,字可載其上也!”劉玄拱手而道。
好號稱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印刷術(shù)、造紙術(shù)可謂惠民利器,畢竟普羅大眾,一輩子都不大可能用的上火藥、指南針。
相比于活字印刷,肯定比雕版印刷是進步的,但活字印刷,在無銅、鉛活字印刷之前,比之雕版則兩可之間。
而銅字印刷需要耗銅太廣,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素來缺銅,如若用在此處,不免有些本末倒置。
至于鉛,劉玄則選擇忽略過去,并非中國用鉛的時間短,其實最少在春秋戰(zhàn)國就有人用鉛,如《書·禹貢》「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說文》「鉛,青金也。從金,?聲。」
主要是劉備現(xiàn)在太孱弱,沒必要把步子跨那么大,且雕版暫時也夠用了。
劉玄雖然說的云里霧里,但群臣聽到了“改進紙”、“印刷術(shù)”六個字,但眾人疑惑的是,區(qū)區(qū)改進紙有必要如此嘛?
還有印刷術(shù)是個什么鬼?
在眾人印象里,蔡侯紙、左伯紙已經(jīng)最成功了,且風(fēng)靡天下,就算是民間,也可能有人在用。
眼下再改進,能比原來的好上多少?
且最重要的,就算你再改進,那價格居高不下,還不是等于一場空?
至于印刷術(shù),他們更是不懂。
只是他們?nèi)绾沃兰垙堅降胶竺嬖奖阋耍酥列聲r代之后,人人都可以買紙。
且紙張后來越做越精,薄如蟬翼,光滑如鏡,蒼白如雪。
更兼之,造紙術(shù)與印刷術(shù)的結(jié)合,這才是人類進步的飛躍。
一旦書籍泛濫,知識就不再是遙望而不可及之事,而是普羅大眾都可接觸之物。
為何后世人均認為漢末世家嚴重,百姓根本不可能讀書,非豪門大族,不可觸及知識?
雖然這是一種錯覺,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漢末之時固然私學(xué)遍地,哪怕鄭玄、盧植這些沒有家世記載的人都可以拜大儒為師,而且普通村邑也有三老教化。
但書籍珍貴程度,任然不可忽視。
古書全靠手抄,書簡載字不多,一冊書動輒數(shù)十卷,以竹簡的重量而論,其重不言而喻。
這還是漢代選材方法極簡,別的尚且不說,只要一冊《小杜律》就足以讓一家世代入仕,不然所謂的門閥世家會看起來更嚴重。
然而在造紙術(shù)和造紙術(shù)大成之后,所謂的世家門閥,便在人們眼中漸漸消失。
很多人會以為是武曌抑制世家,提高寒門,或者朱溫殺清流,將世家子弟塞進黃河,更有甚者說楊廣的科舉制所造成影響。
首先武曌確確實實提高寒門,但這些屠龍勇士,最后變成了惡龍,成了惡性循環(huán)。
至于朱溫殺人,實在沒什么談的,世家只是崔家、盧家這些?只要經(jīng)史子集尚在,不過是過一些是日,這些韭菜依然茁壯成長。
談楊廣科舉制,更是笑談。
且不論科舉制是否為楊廣杰作,但與世家而言,非壞乃善。
難不成一個不讀書的,能考過一個錦衣玉食,從小跟書卷打滾長大的人?
歷史也證明,根本沒用。
甚至在宋朝之前,唐朝科舉制一度都是權(quán)貴的玩物,于是乎就衍生了一個詞“投卷”乃或“行卷”其本意就是投靠權(quán)貴罷了。
事實證明,科舉制在文化沒普及之時,只是世家玩物,不用看多,就看《新唐書·宰相表》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就可以,絕大多數(shù)是世家弟子出身。
其中科舉制度,在唐朝并沒有那么神效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詩圣杜工部,三十多歲之前,一直是被不錄對象。
細思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