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一番疑問,同樣也是眾人不解之地。
縱觀歷史,未有如此用兵之事。
根本就不似正常人能做出!
故而大家心中有兩個想法,一是劉備軍中無能,二是此處深藏陰謀詭計!
不然,根本無法解釋這一詭異場面!
是夫文聘接著又道“明廷之言,吾深以為然,強如丞相者,亦深嘆劉備為其‘儔’也!可觀其絕非碌碌之輩!
然今日之舉,則必有他意,只是聘才疏學淺,實在難以揣測,劉備究竟所思為何!
至于明廷所言,可乘劉備不備,我軍募死士出擊,或出兵截斷糧草,在下不以為然!
劉備既然亦有陰謀,必然會多加防備,我軍擊之,恐徒勞無功,乃至兵潰被陷。
至于糧草,劉備背靠江陵,兩地距離甚進,我軍若以此圖,則必然無法建功。
是故私以為,當早棄當陽,與宜城、中廬等地共保襄陽,等待丞相援軍至,則大破矣!”
文聘說來說去,最終還得轉到棄城而走,以待后圖!
甚至與李通講明,襲營、斷糧之計,必然成效不足。
明知劉備另有所圖,此時襲營必然中計!
甚至在文聘看來,劉備極有可能是誘惑李通襲營,然后好一股擒之!
戰場之事瞬息萬變,一旦不慎,死無全尸!
反之棄此雞肋小城,將兵線全線收縮,守住該守之地,等待援軍到來,最后合力破之,簡直惠而不費之事。
完全沒必要與劉備在此死磕,其作用又小!
要知道通往當陽之途,非此一道。
走水路亦北上,屆時雙方在此死磕,劉備在臨江郡兵馬,直接北上攻城。
信息不通之下,兩邊潰敗!
是故與其坐看荊州布防全部糜爛,不如收縮兵線,棄一些無用之地,再做她圖。
明朝很多皇帝便是如此想法,譬如永樂去三衛,譬如明朝對于新疆之管轄,又如明朝對安南的管轄,皆是如此。
蓋朝廷無錢開發此地,更無心思去管此地,只需守好自己一畝三分地,足以!
至于打你,那是因為你不聽朝廷宣命,或是天子與彰顯開疆拓土之功,故而引兵打你!
至于不管,則是因為朝廷根本無實力照顧你這窮親戚。
沒歲不但無法收取賦稅,還需遣派重兵把手,無數錢糧支持開發,這上至明朝皇帝,下至百官公卿,都不愿做此等虧本買賣。
與其錢給窮親戚,且有去無回,不如錢留著給皇帝造宮殿,給皇帝開動物園,給皇帝賞賜給家人。
至于說祖宗之地不可棄?
非也非也!
何言棄?
此國朝自給不足耳!
何以有心照顧蠻夷之地?
只要爾等跳梁小丑不造反,其余之事皆可詳談。
故而文聘如此想法,更不奇怪!
且他還有他圖。
此乃戰略撤退,非棄城而走,二者不可同一日而語也!
然李通是否會答應文聘之言?
必然不會!
李通有守土責,若領土丟失,曹操責怪,他將首當其沖,無可爭辯!
至于曹操是否會責怪李通,則非此時足以論也!
然文聘之言,也并非俱無道理,乃純粹想逃之說法!
文聘所思者,亦是李通所思者。
若是襲營,能否一戰而功成,若是斷糧,能否如愿以償!
此皆未有定數。
難以揣測!
是故李通久思冥想,隨后便言“諸公可還有異議?”
此時非在汝南郡,文聘、當陽令、當陽丞也非李通僚屬,雙方不過是因戰時而共事,其無法一言而絕之!
故而會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