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平關又下雨了。
漢中夏季剛過,但秋雨接踵而至,風雨吹過山川環繞的雄關,天地一片蒼茫,把守關漢軍士卒也籠罩其中,安遠軍校尉高建亦不例外。
高建屹立城頭,披著蓑衣,眺望著東北方的陳倉道,任由風雨撲面打來。
前漢時期,漢高祖劉邦用大將軍韓信計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使章邯誤判,漢軍輕易拿下陳倉城,繼而席卷關中,一統天下。
第二個準備自漢中出兵的漢軍統帥正是如今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奈何上天不佑。蓋因四百年后,漢中地貌大有變動,時漢高祖劉邦去世的第二年,狄道、武都道山崩,西漢水改道,不在流經陳倉城,因此從陳倉道進兵所耗糧草倍增。
所以第北伐進兵的線路已變成明攻陳倉,暗取祁山。
而這陽平關,便是漢軍出蜀用兵的重要關口,西進或者北上,都要從此地分兵。
陽平關高大堅固,周圍山勢險惡,更兼林木雜從,蜀地兵馬只需五千,便可阻攔外敵十倍兵馬。昔日曹軍攻打漢中,曹操親領兵馬,與關上張魯兵馬相持五十余日而不得勝,最后詐稱退兵,才冒險拿下此關。
用大將守陽平關,向來是丞相諸葛亮用兵的主要方略。
“棄子!”
對高建來到陽平關接任校尉,部下在恭喜他升遷的同時,也在暗里不少提起這兩個字。
到達南鄭后,高建作為都督,被提升一級,授命駐防陽平關,他率軍抵達,又接到追加的軍令,多備旗幟,等到冬日走陳倉道,扮作主力攻打陳倉城。
數月前第一次北伐之戰,他以卑微之身從征,在街亭全身而退,于柳城建功,擊破曹軍附屬的羌騎。
按理說,他應當平步青云,成為新生輩將星。但是,丞相在北伐撤退時,意外收降天水上士姜維,姜伯約——這個綽號‘幼麟’的年輕俊杰,已經取代了他的位置。
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能得到諸葛亮這樣的評價,足見姜維非常人也。
從丞相有了取舍開始,舍棄的人便意味者被放棄,所以高建被派遣到陽平關,充當誘敵的角色。盡管如此,這分領的一千羽林軍仍舊是軍紀森嚴,可堪大用。
楊武將軍鄧芝驀然發現,非但高建這個校尉斗志昂揚,連被勉強打發到軍前的趙統也發生了絲絲變化。
趙統是趙云的長子,為人忠孝,因其父趙云病篤,所以面色愁苦,做事難以靜下心來。
可他接觸高建幾天后,雖然仍舊沉默寡言,但已經能按部就班的用心處理公務,關懷兵士,定期巡城。
“關外的陳倉道,要連續不斷的派出斥候向導。”
今日冒雨巡城,高建接見了一波返回的斥候,又安排下一波人手。
陳倉道的好壞動靜,必須時刻掌握在手,如此以來,無論是防備魏賊,還是日后出關挑戰,都能做到心中有數。
同在城頭的黃崇等人心思各異,他們是跟隨高建來立功的,離開成都前只想著上陣殺敵,哪里知曉兩軍對壘,正面廝殺開始前全是枯燥瑣碎之事?
這一安排,讓經歷過戰事的鄧芝和趙統都重視起來。
“小子,你可不要逞能去冒險攻打陳倉城!”楊武將軍鄧芝毫不客氣道,他雖是文吏出身,但身體壯碩亦精通戰陣搏殺,常為趙云副將。
陳倉城,小而堅固,扼守著漢軍出蜀的重要關卡,更有名將郝昭駐守,絕非輕易能下。
郝昭者,并州太原郡人,少貧,入呂布軍中。及長,猿臂善射,多有謀略,歸降曹操后鎮守河西十余年,雖只是一個雜號將軍,但但深為河西軍民畏服。
面對鄧芝的不屑,高建卻不惱怒,只淡淡道:“丞相之所以讓我們做疑兵,是為響應東吳進攻合肥之舉。況且隆冬時節,本非用兵良機。”
“你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