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大道上有一棟褐色墻壁的兩層大樓,從外觀上看,會誤以為這是某間工廠。
但轉到它的正臉,就能看到《新約晚報》總部的招牌。
戈登·貝內特先生在1905年對這個空置工廠內部進行了一番改造,將父親老戈登·貝內特先生創辦的《新約晚報》報社搬到了此地。
創辦于1840年,歷經了八十年風雨,在紐國內戰中曾因派出“戰地記者”帶來前線一手消息而大放光彩的《晚報》也終于跟不上時代的舞步, 開始經歷看似無解的,銷量巨幅下滑的危機。
外界有很多人都試圖找出這家老牌報紙失去市場青睞的原因。
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因為它數十年不曾從根本上改變的辦報理念,在今時今日已顯得不合時宜,已然無法跟《新約時報》等經過改革的報社抗衡……
很多人都指責小戈登先生沒能繼承他父親的開創精神,而鮮少有人知道的是, 對于報紙行業本來就沒有太多激情的小戈登,早已經對維持一家報社感到精疲力盡,他的“開創精神”并沒有用在這份父親的遺產上……
不過,跟小戈登先生不同的是,這家報社中大部分的員工,卻仍然憋著一股勁。
很多新聞行業人士來到《晚報》,并不只是想找到一個謀生的工作,他們也十分看重它曾經的輝煌。
而在《晚報》日益凋敝的今天,他們在無可奈何的同時,也有著幾分對于現狀的不服與不滿。
雖然小戈登先生并沒有帶領他們走出困境,但是,老員工中對于貝內特家族還是有感情的。
對于他們來說,報社擁有者的姓名里沒有“貝內特”,就是一件讓人不那么舒服的事。
尤其聽說這個新來者,是一個萊昂的移民,是一個二十來歲的、野心勃勃的富二代。
“富二代”的頭銜更是讓他們對于報社未來感到分外擔憂。
畢竟,有穩重可靠的貝內特先生在,報社的效益不好, 卻仍能經營下去……
天知道這個萊昂富二代的到來,對報社意味著什么?
他會不會將《晚報》當做他的新玩具,從而讓本就奄奄一息的報社徹底死亡?
對于社長的更換,《新約晚報》員工們普遍持消極態度。
在辦公樓內比較低沉氛圍中,有一個人的狀態卻不一樣。
這個男人穿著干凈的條紋襯衣,襯衣邊緣整齊地掖進了背帶褲里。棕色皮鞋雖然舊了,卻泛著朦朧的光亮。
他帶著一副圓框眼睛,五官柔和,只有在因沉思兩腮微微鼓動的時候才顯出他的男兒風采。
約翰·杰克遜。前社長辦公室經理保羅·杰克遜的兒子。
約翰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剛一畢業就來到《新約晚報》任職,由于他的教育背景而備受貝內特先生器重
懷著一腔熱枕想要挽救自己父親曾經奮戰過的地方,結果卻在現實中屢屢碰壁。
他提出的許多革新舉措,全都遭到了編輯部幾個元老的反對。
其中包括總編史蒂夫·瑞恩,瑞恩的馬仔,記者組長文森特,以及那個一天到晚喝酒罵人的社論作者劉易斯。
幾個新聞行業老油條背地里經常嘲諷小約翰是個乳臭未干的傻小子,不知道天高地厚江湖險惡,將一些理想主義的想法強行帶進已經有了一套規矩的報紙中。
他們反對的不僅是約翰這個人,還有約翰那種曬得人皮膚發痛的理想主義。
一心以為自己能重振報社的約翰,本想依靠貝內特先生解決這樣的困境,但是, 本內特先生卻只想照顧那些“老功臣”,而不愿意拿他們動刀, 哪怕出面批評都不愿意。
知道改革無望的約翰只好沉寂了下來,在日復一日沒有希望的日子中,他感到越來越灰心……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