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國,乾佑縣境內。
山是高山,水是綠水,陽光是盛夏里毒辣的烈日。群峰環繞之下,行于路上的人影,變成了墨點。
這樣的地勢在平坦的關中平原或許少見,在秦嶺山中卻很平常。
嘎吱!
炎熱的天氣下,遠方蜿蜒的小路上,能看到兩輛寬厚的馬車呈“一”字形,發著吱吱扭扭的響聲,于狹窄又不平緩的馬路上緩緩前行,就像兩個互相攙扶的年邁老人。
“朝辭乾祐彩云間,百里山路三日還。
兩岸蟬聲鳴不住,車馬已過萬重山。”
靠前的馬車上,發出一陣清朗聲音,驚飛枝頭鳥雀。
僅是剎那,后方馬車傳來了女眷略顯花癡的拍手稱贊“小郎好詩!”
于此,由前車的另一側傳出了不一樣的男聲,語氣中帶著一種無奈“好詩?不過是仿照李太白的《早發白帝城》,我說季弟,平日里騙騙臘月這些丫鬟可還行,要是爹檢查功課,那可要注意了。為兄有些想不明白的是,你自小端的是聰明無比,咋就不好好讀書呢?”
“讀書是不可能讀書的,只能閑來聽聽曲,瀏覽大宋的萬里河山。
我李賢,幾斤幾兩,心中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咳咳,到是兄長你,即將而來的科舉,如無意外,連中三元怕是不在話下!那可是為我李家光宗耀祖之事。”
“什么連中三元,這話萬不可為外人聽去,只會說我李家狂妄。不過,為兄苦讀十多年,一個解元是怎么樣也要拿下的!”
后面這人話語中,竟隱隱展現出一份狂意和自信。
前車相互打趣的二人,乃是乾祐令李自明之子。
聲音渾厚者乃是兄長李志,音調青澀者是為小弟李賢。
李志生于咸平元年,自幼聰慧好學,幼時在老家華陰縣被譽為神童。年不過十八,就讀完州學,準備明年參加州試。
華州之地,不知有多少女子想要嫁于李志這等才子,可都被李家推去。
外人不曉得內情,其實主要的是被李志之弟,李賢給當面拒絕了,說到原因,還真沒多少人知道……
李賢,也是乾祐令李自明的小兒子,要比李志小上四歲,淳華三年生人。
或是李家遺傳的問題,和父親李自明,兄長李志一樣,都是自幼聰慧者,只是平日如同一條咸魚,不求上進,讓做父親的李自明苦惱不已,每每感慨怎么生了這么一個“逆子”。
到是其母趙氏多有溺愛,一直將李賢當做手掌心的一塊肉。
再說說乾祐令李自明,開寶三年生人,當年在華州也是個不大不小的名人。
其于至道元年,二十五歲時,便奪得華州解元。
次年春,準備參加省試時,行之半路,得生母病重消息,匆忙返程。
這一晃,到了咸平元年,生母去世,李自明守孝三年,直到咸平三年,才重新參加科舉。
時光雖逝,其之才華卻并未流失,不負眾人之所望,李自明再中解元,而后又以省試第三名的成績進入殿試行列。
最終在殿試的前一天,因感染風寒,而致狀態不佳,只名列第五,賜進士出生。
次年,授七品乾祐令。
今年,乃是李自明擔任乾祐令的第四個年頭。
按照大宋的磨堪制度,進士出身的官吏,多是一年一考一遷轉,非進士出身,三年一考一遷轉。
放在李自明這里卻有些不適用,緣何?
主要在于李自明為人公正廉潔,性格上又頗為剛毅。曾在上任之初,就直言不諱的頂撞過上司京兆府尹。
這梁子結下后,消息傳開,李自明每年的考核都“被”惡意的不達標,進而持久留任在乾祐這貧瘠山區。
好在他官聲極好,治下百姓亦是多有稱贊,于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