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或是天底下最為尊貴的人,一言可定人生死,一言可行戰事……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皇帝的思想去做。
趙恒想將一些事情拖下來,但很多于黨項人的威脅深感憂慮的人卻不愿等待。
短短數日內,由西京國子監和東京國子監的學子們,組成的龐大請愿隊伍,便占據了東華門外的廣闊區域。
每日高喊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不滅黨項大軍大宋邊境永無安寧”,“宋人不怯戰,有骨氣”等等口號。守衛東華門的禁軍,對來自國子監的學子們也不敢動粗手,畢竟內中的不少的長輩親人,就在東華門內辦公。
這也就無限拔高了國子監學子的氣勢,一起大聲喊起時,連宮內的皇帝都能聽到。
連續兩日,一些吃瓜群眾也跑到東華門外助威吶喊,趙恒坐不住了。
朝堂、國子監、東京百姓的三方壓力,讓他知曉不能這么沉默。
次日的常朝之上,同王旦,曹璨,丁謂等人商議后,即決定支持李賢和曹琮的上書,招安安川谷的馬賊。
內里,大宋暗地里可以給予安川谷曹宗炎部以淘汰的兵器支持,但承認曹宗炎為歸義軍領導人的正統性,必須等曹宗炎憑借自身的能力,完全接管過歸義軍后,才能賜予歸義軍節度使等稱號。
經過朝議,為了給曹宗炎部一些甜頭,對于安川谷內的部眾封賞不少,如封曹宗炎為戍西將軍,官六品……
同時,給予曹琮旨意,使之出使西州回鶻回來,不用返京,以之為主將,參與曹宗炎部的軍務大事,實則為大宋朝廷代表。
李賢的官職也有小小的提升,不單單是繼續擔任承奉郎,還獲得了正七品的致果校尉,雖說還是個武散官,但皇帝給他的旨意之內,特許之以募兵權,也就是說在河西之地,李賢可以在這處多不管的地方,由大宋朝廷背書,招募戍卒。
只是戍卒的糧餉等等,都要李賢自己去解決。當然,大宋朝堂也不可能這么放任之自由。由執宰王旦建議,召大儒種放之侄種世衡入安川谷,與李賢一道處置募兵事宜。
選擇種世衡參與此事,趙恒自是沒有異議,種家的忠義氣節,他很是明白。
旨意下達的第二日,王欽若與梁灝終于是回到了開封。
一到東京城內,二人連家都沒回,就被皇帝趙恒召進了宮里。
看著風塵仆仆的兩位臣子,趙恒先是關心了下二人途中的安全問題,后問道“此番出使黨項人,那李德明于我大宋的態度如何?”
王欽若率先道“回稟官家,我和太素一入西涼府,即得到了李德明的親自迎接。
李德明言之,不愿與我大宋為敵,愿永生永世為臣子,絕不會生出忤逆之心。這次歸來,李德明又親自率軍,將我和太素一行人送到了大宋邊境,態度是恭敬的無比。
卻是對于太素之前出使吐蕃諸部,黨項人內部,有不少人不滿,可都被李德明給呵斥了!
官家,依臣看,這次去的值,李德明是真的想要好和大宋和好。為表忠心,還愿將之妹妹送于官家,以永結宋與黨項人之好!”
太素正是梁灝的字。
趙恒聽之,心越來越沉,王欽若早幾日回來多好,現在旨意都下發了,要是讓黨項人知道大宋于之背后使的手段,邊境之地,會不會再起戰事?
旁側沉默的梁灝,待王欽若說完后,望了眼皺眉的皇帝,道“官家,臣不認同樞密院事的話,那李德明顯然是想以此麻痹大宋,好收拾河湟之地的吐蕃和回鶻,待之勢力壯大后,便會直指大宋。
且此行中,臣觀黨項人兵馬強壯,內亦改革軍制,不像以前以部落為主的松散模式,便知黨項人的奸計。
要是這群人養成之后,來犯我大宋,那真的會是我大宋的大麻煩,無異于當日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