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不給寧姓男子太多的反應時間,一陣嘩啦啦的聲響便從后方的樹叢內響起。
一行三十個,身著軟甲,拿著長刀的青年走了出來,站在亭子的四周,很好的將椅子石周邊籠罩在內。
刀劍之上,還低著鮮血,配合著頭頂上方的刺眼陽光的照射,顯得多少有些妖異。
寧氏夫婦過了小半天才反應過來,相互攙扶,連戰都戰不穩。
“果然!”
數日前,近三百只船只停靠邦加碼頭,后有行商上岸,行商會借此打聽到,此番同行的海船之內,有瓊海海師的一千士兵。
載有千名大宋將士?還處在船只之上?
行商會內部不怎么相信,原因很簡單,漢人來南洋這么久,還從未見到有軍隊至此。瓊海海師聽說是聽說過,根據來回商賈的匯報,那所謂的海師似乎是去年才開始建立,確實吳哥國扥國度有過幾道稀疏的聲音,說大宋海師出現在該地,這種傳言說的好像是真的一樣,偏偏沒有多少人相信……
出于謹慎,行商會原有的內部團伙瞞著楊唯當日留下來的檢查之中,偷偷開始了觀察。
隨后,到是行商會的探子在港口停留的這幾日,觀察到每日有數百人上下商船,聯系這幾百艘商船,也就沒有太當一回事。且對方的衣著也算普通,根本沒有往大宋軍隊那方面去想。
但現在,看著眼前的孔武有力、滿是煞氣的十幾人,寧氏夫婦相信了,傳言是真的!
宋朝真的帶著一只軍隊來到了!
記憶中的宋國不是連連和遼國打敗仗嗎?、
中年男人寧蒗的定力多少要強一些,最終勉強顫微著身子,向李賢一拜,面如死灰“寧某知錯了!還請上官大人有大量,勿要計較小人的心思,就按照和之前楊兄弟商議的那般,我行商會定會完滿完成一應的工期和要求,但有上官和大宋朝廷差遣,寧某保證行商會上下全盤接受安排,絕不忤逆!”
打不過就低頭,認慫,這是在南洋,乃至整個大海生活的基本準則,并不會覺得可恥。
寧氏夫婦顯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只可惜有些太過于耍一些小聰明,還是同一個勢力——代表大宋意志的執行部門,更可怕的是遇到了李賢這么一個有著鐵血手段的人。
在確定了于三佛齊國將籌建海師基地,并于三佛齊王國內部的各個部落彰顯勢力存在后,李賢便通過先行一步的海運府官吏給已經到達邦加的楊唯去了消息,重點在于興建工程所需的工頭。
行商會是目標,而李賢需要的能聽話的建設工頭,原本以為在前期楊唯的手段下,對方會識相,而這次的相見,對方表現的并不算多么識相,甚至有毀約的行為。
這樣的合作伙伴委實難以安心。
那么在南洋,就按照南洋的規矩來辦,誰的拳頭大,誰的話語權就大。
他不在乎行商會的茍且,需要的是行商會在邦加各部落的關系。
即便邦加的行商會的管事都死光了,其實也可以扶持新的管事。
這次選擇約見行商會的頭領,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按照他前面說的那樣,真誠的商談下。當然,商談的自不會行商會以后再怎么坑自己人,恰是行商會以后的紀律問題。
可行商會的主事人表現的實在太差,李賢內心已經堅定了對行商會來一次更大規模的替換的想法。
親自撞上來的寧蒗,當是第一個被替換的對象,也理所應當成為被拿來的立威對象。
至于說會不會擔心行商會產生更大規模的抗拒,處于邦加,這個圈三佛齊最為混亂又最為富裕的地區,三佛齊部落軍隊于此的影響力有限,而有上千海師將士作為后盾的李賢,只想對行商會的人,說一聲打架,我們是專業的!
所以,李賢直接無視了寧蒗的認錯態度,后方緊隨的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