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來自后方的襲擾,讓中京的部隊不敢輕易支援折津府,由此,致使前線對峙的宋遼兩軍,不僅是戰爭情況陷入了膠著,就連各自朝堂內部也陷入了膠著之態勢。
大宋朝堂之上,許多臣子在看到前線的戰況之時,紛紛表示當適可而止,保持現狀已經非常不錯。
趙官家于此時的態度有些模棱兩可,但在前線指揮兵力的寇準,只是冷冷的丟來了一句話。
“不光復燕云之地,不將遼人趕到長城之外,宋軍絕不會回撤!”
遼國,中京。
宮廷內的朝議,比之大宋的朝議,還要激烈數倍。
以張儉為首者表示要向宋廷議和,而以蕭浞卜為首者,則認為該派出中京的所有軍隊,支援折津府,就算憑著遼國衰弱,也要把宋國打回原形。
眼看著朝議再次走入了死胡同,簾子之后,突的傳來了一聲清咳“蘭陵郡王,你看此事如何?”
遼皇耶律隆緒駕崩,如今皇太妃蕭耨斤,因是剛剛即位的遼皇生母,雖在上京時有些胡鬧,但也僅僅是被關在宮內。所以,當下臨朝聽政的,乃是回到中京的原皇后,現皇太后蕭菩薩哥。
皇太后的這般提問,很快提醒了兩支正在爭論的朝臣,如堅持己見的北院宰執蕭浞卜和南院宰執張儉。
這位蘭陵郡王,可不是普通人,乃是做過北院樞密使,且參加過對宋作戰,對高麗作戰的蕭排押。
蕭排押更是深受先帝耶律隆緒的信任,于軍中的權勢亦是龐大。就在幾月前,耶律隆緒都有了對蕭排押封王的打算……
只是這兩年來,蕭排押因身體原因,辭去了軍制,于中京家中養老。
這次事關遼國的生死存亡,得遼太后之邀,蕭排押才拖著病軀來到了朝堂之上。
蕭排押的身材不算高大,但常人站于旁邊,也會彎腰躬身。無外乎其他,這個遼國老臣老將,用一生的時間,為遼國做的貢獻實在太多了。
得聞上方皇太后的問詢,蕭排押的腰桿慢慢筆直起來,目光向前望去,沒有給人特別的壓迫感,但卻讓一些人喘不過氣。
“朝中諸位大臣的敘述,老臣也聽過了。事關大遼之國政,決定,老臣自是做不了。但想法,老臣還是有的。
如今吶,先帝一去,朝內朝外,關內關外,各種人和事都開始興風作浪了!
而當下,新帝雖已繼位,但于各部落,并未威懾之力。甚至連朝內,就在老臣的眼里,也看到許多人不服氣。
老臣只想說一句,大遼不能這么內耗下去。當先要解決的應該是內部問題,尤其要穩住邊疆,并將四周的叛亂給平息。
若想蕭相說的那樣,舉后方的所有力量,或可以打敗宋軍,拿回南京道的大多數土地。但老臣可以斷定,絕對不會回到從前了,何況,這次是我們喪失道義在先。
同時,若是舉遼陽府和大定府的所有兵力,投入到了遼宋的前方戰場之上,如今已經攻到了開州的高麗人該如何防守?那些反叛女真部落,又當如何?
所以,老臣和張相的意見一樣,先行議和,穩住崛起的宋國。
土地和人口就在那里,只要遼國的后方在這間隙也穩定,何愁不會有當日先帝在世之舉,或率軍攻入宋國開封!
但遼國之部落隱患,還有高麗黨項,這等小國外患實在不容易拖著,并為之有機可乘!
何況,此二國聯合,竟派遣刺客與我大遼內部的亂臣賊子,一道刺殺先帝,這仇必須報!”
蕭排押的核心主張只有一個,遼國內憂外患,在此之間,當然要分清強弱,先挑弱的下手,強的留的后面。
只是,今日的大宋,已非昔日之大宋,那未來呢?
遼國朝堂之上,絲毫沒有思考這么多。
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認為,宋軍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