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不可一日無君。
當李賢歸京入宮不久,皇太子趙禎就于趙恒的柩前即皇帝位。
是日,按照先帝之意,尊皇后為皇太后,尊宸妃為皇太妃。以李迪,寇準,丁謂,李志,呂夷簡,王曾,李賢,馮拯為輔政大臣。
并于兩府的模式下,設立政務府。
于趙禎十六歲之前,即未能完全親政前,由政務府,皇帝,兩宮太后太妃共商國事。
到了次日,正式的登基大典于大宋東京舉行。
這些事情,自有中書省的官吏處置。真正的重臣,尤其趙恒生前任命的輔臣,都忙著處理趙恒駕崩的后續之事,并三三兩兩的分組,每夜輪流守靈。
守靈的人很多,以在京的官吏占比最大。
作為留下的一份子,李賢昨夜也未回家,而是和著許多人一樣在先帝趙恒的靈柩前做了一夜。
清晨鐘聲響起,預示著新的一天開始了,而皇帝趙禎的正式登基大典,也將開始。
拖著疲憊的身體,李賢進入到了參軍大典的臣子隊伍之內。
新皇登基。
首先,乃是祭天,祀天神、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師、地祗、先王先祖諸等。
其次,便是頒詔,司禮官再把先帝遺詔當著朝臣的面朗讀一遍,后由趙禎接過了老趙家的傳國玉璽。
再者,就是今日的重頭戲,新帝趙禎頒發登極敕,冊封大臣的職務。
處于官吏的前面幾排,李賢強打著精神,聽得司禮官大聲宣讀之
“門下
惟天輔德,所以司牧黔黎。惟后守邦,所以奉承緒業。
稽三代傳歸之典,寔百王善繼之規。洪惟先皇帝紹二圣之丕圖。膺三靈之眷命。
仁臨區宇,澤浸昆蟲,誕揚清靜之風,聿致和平之治。焦勞虔鞏,二紀于茲,遽興憑兒之言。遂起遺弓之恨。肆予眇質,俾荷慶基。顧殞越以無容。
且哀荒而在疚。
適屬承祧之始,宜覃在宥之恩,可大赦天下。云云。
恭念夙侍圣顏,備承寶訓。凡百機務,盡有成規,謹當奉行,不敢失墜。
更賴宗工良佐。中外具僚,咸竭乃誠,以輔不逮。
布告遐邇,咸使聞知。”
登極敕,老趙家自北宋立國以來,已經頒布過三次,每個皇帝即位處,都會頒發天下。
連模式都固定了下來,于前部分,無非表示自己的皇位,乃是天命所歸,得來正統。到了中間的部分,即是大赦天下,結尾之末,則是希望朝臣能共同輔佐,齊心協力治理好天下。
也幸好李賢在少年時,便聽得父兄朗誦解釋過大宋前幾位皇帝的即位詔書,不至于被里面的一些文字給繞暈。
登極敕之后,便是冊封大臣。
因是即位之初,先帝趙恒這兩年也甚是發力,根據個人的能力不同,給兒子趙禎提前鋪好了路,每個人依照能力擔任相應的主要官吏,且不同的派系之中,還暗藏著制衡之道。
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兩府的主要職位應該不會產生太大的變動,尤其兩府的主吏。
可就在當日,由內侍的朗讀下,兩府的主吏,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有人退,有人升,有人貶。
拜呂夷簡為樞密使,樞密副使王欽若又一次被踢到了權力的圈子之外,知鄆州,李志則給補了上去。
而寇準,則被封為萊國公,加封中書令。李迪依舊擔任參知政事,并被加封集賢殿大學士。
兜兜轉轉,可能是看丁謂對三司治理的不錯,其繼任三司使,左仆射。鮮有人知道,為了讓丁謂留在中樞,皇太后劉娥和新帝趙禎即于昨日產生了極大的異議。
同為輔佐之臣的王曾,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
而李賢,則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