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陸遠面前的是數之不盡的竹簡木牘!
陸遠隨手取下了一卷竹簡,打開一看,竟然是由大篆書寫的。
陸遠暗自慶幸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學的是歷史。
u)文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是小篆的前身。
現存的大篆文章非常少,主要有“石鼓文”。
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原刻有700多字,現存300多字。
除此之外《說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也有所保存。
當然最有名的是《睡虎地秦簡》和毛公鼎。
《睡虎地秦簡》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夢城關睡虎地發掘的12座戰國至秦代的墓葬中,編號為11的秦墓中發掘出來的。
在墓中有陪葬的竹簡1155枚(另有80枚殘片),內容以法律、行政文書、日常書寫為主。
毛公鼎,則是于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岐山縣。鼎的內壁上有銘文32行,共497字,是迄今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
毛公鼎上的銘文記載的是周宣王在位初期,欲振興朝政,遂命毛公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之冊命,并賞賜酒食、輿服、兵器等。
語詞文氣與《尚書》等篇相類,是反映西周晚期歷史的重要史料。
好在陸遠從小就對歷史非常感興趣,對大篆也有過專門的學習。這些古文還是難不倒他的。
他拿著竹簡直接看了起來。
陸遠越看越激動,“這這這居然是真正的《墨經》!”
他放下手中的竹簡,又不厭其煩的一一檢查了每一卷書卷。
“這里居然有全篇的《墨子》”
陸遠感覺自己幸福的快要暈過去了。
經過歷史上長時期的打壓和四次大規模的毀書運動,如今保存下了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了。
這一批竹簡如果出土,對諸夏歷史學界不啻于一場大地震。
陸遠以最快的速度把這一屋子的簡牘全部收進小鼎空間中放好。
隨后他又去了其它屋子,其它屋子里面也都是各種秦漢時期的典籍。
大部分也是由大篆書寫的,不過也有少部分是小篆書寫的。
這些書籍,除了墨家經典之外,其它諸子百家的經典也都有收錄。
這里面居然還有早就失傳的《呂氏春秋》,不過讓陸遠感覺奇怪的是,其它著名的先秦典籍都有,但卻缺少了《左傳》和《樂經》。
陸遠連續清點了三遍就是沒有《左傳》和《樂經》。
“難道那個傳說是真的!”陸遠狐疑起來。
陸遠在讀史的時候,發現從漢代開始一直有人在質疑《左傳》的真實性。
尤其是漢代的文人,很多人都在認為《左傳》是偽書,是古文學派杜撰出來的,一直到宋朝之后質疑聲才逐漸減少。
此地恰恰沒有《左傳》這本書,這不得不讓陸遠表示懷疑,不過又因為同時少了《樂經》,所以陸遠又不能完全肯定了。
不過陸遠很快就釋懷了,這些東西還是交給專門的學者去研究吧,我只需要幫他們盡可能多的材料就好了。
收拾好所有的簡牘,陸遠這才走向最后一間小屋子,這間小屋子并不是用作藏書的,而應該是屬于休息室。
屋子非常簡陋,只有一幾一塌,外加一個已經破碎的蒲團。
走進屋子,首先引起陸遠注意的就是矮幾上的幾卷竹簡。
陸遠走上前打開竹簡,他驚訝的發現,這些竹簡居然既不是大篆也不是小篆書寫的,書寫它的居然是神文。
神文的內容讓陸遠非常震驚,從竹簡上的記載看,這些文字描寫的是虞朝時發生的一場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