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塊外形比較怪異的面具,陸遠發現它時,它正被一座倒塌的神像壓在地上。
陸遠小心的清理干凈后,豁然發現眼前的面具非常的眼熟,但一時卻想不起在哪里見過類似的東西。
為了弄清楚這件面具的來歷,陸遠打開了自己的電腦,在資料庫中經過一番仔細的查找,陸遠總算是找到了自己感覺眼熟的原因。
這個面具竟然與三星堆出土的一件文物非常相似。
三星堆遺址陸遠自然是比較熟悉的,畢竟陸遠自己就曾經在西蜀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
三星堆位于諸夏西蜀的鴨子河南岸,南距錦官城40公里,東距漢州市區7公里,是一座由眾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遺址群,從發現以來就一直倍受考古學界的關注。
1988年時,三星堆更是被公布為諸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如今在考古學界和民間三星堆都是屬于相當有名氣的存在。
考古學家們對三星堆進行研究之后將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則屬于青銅文化。
考古學界的主流認為三星堆遺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大約2000年。
但在學界中仍然有著不同的聲音,一部分學者堅持認為,三星堆遺址實際上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文明,只是恰好出現在了同一個地方。
一些學者甚至認為三星堆文明最早應該是在1000015000年前而不是諸夏學者普遍認為的50003000年前。
當然這個說法在很多人看來仍然屬于無稽之談,因為從清末開始,諸夏就開始對自己的歷史出現了一個拼命否定的現象。
傳統的歷史認為諸夏的朝代是唐、虞、夏、商……但在這一時期卻開始了自我否定,認為唐、虞、夏、商這四個朝代都是不存在的。
好在不久之后發現了商代的甲骨文,這才保留了商朝,前面三個朝代則仍然不被認可。
隨著不斷出現的考古新發現,如今雖然大部分諸夏學者已經認可了夏朝的存在,但仍然不認可唐、虞兩朝。
在這樣的自我認知之下,主流學界自然不相信三星堆的歷史超過了5000年。
陸遠記得自己上學時也曾經去到過三星堆遺址,在他的印象中三星堆遺址群規模巨大,范圍廣闊。
三星堆古文化遺存大多分布在鴨子河南岸的馬牧河南北兩岸的高臺地上。
遺址群平面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梯形,沿河一帶東西長5~6千米,南北寬2~3千米,總面積約1200公頃,是西蜀古代已知的最大最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存。
陸遠發現的這個面具與三星堆出土的一個面具的外形幾乎完全一樣,只是它們的材質不同罷了。
三星堆出土的那個面具是由青銅澆筑而成的,而陸遠手中這個卻是由山銅制造而成。
當然兩者的年代也不太一樣,陸遠手中這個年代更久遠,從細節來看也更精美。
僅僅從面具來看,陸遠手中的面具制造者明顯相較于三星堆要更文明,更先進。
一般人或許不太理解這樣的情況,在一般人眼中文明應該是越往后越文明的。
但在學者和陸遠這樣的眼中就不是這么回事了,在歷史中文明出現倒退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普通人之所以會有文明是在不斷進步的錯覺,不過是因為接觸的歷史知識太少,再加上因為政 治的原因在教育上的刻意引導有關。
陸遠握著手中的面具雙眼緊緊盯著星空圖久久不語,手中的面具,眼前的星空圖都讓陸遠感覺非常的難以置信。
原本應該是屬于外星文明的妖族為何會稱呼太陽系為起源之地,他們又為什么會同時供奉女媧與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