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年,十一月。
兵仗局,試射場。
火器研究院經過半年時間,按照嘉靖皇帝給出的圖紙制造技術,現在終于制造出一批合格的燧發槍。
今日,嘉靖皇帝特意來檢驗燧發槍的實際效果。
“圣上,臣等按照圖紙和制造方法,經過長期嘗試,今日制作出了一批不錯的燧發槍,請圣上檢驗。”
說話這人是火器研究院的負責人,即院使大人陳袁,中年,研究制造火器已經二十多年,經驗技術都出眾。
眼前擺放著兩種規格的燧發槍,一種是為步兵打造的燧發槍。
步兵燧發槍口徑19.8毫米,槍長1560毫米,槍重5.69千克,彈丸重321克。
一種是為騎兵打造的燧發槍。騎兵燧發槍,口徑17.3毫米,槍長1210毫米,槍重4.6千克,彈丸重21.3克。
當然,圖紙上是如此規格,實際上肯定有差異,但不大。
眼前這兩種燧發槍,都是主要由木材和銅鐵兩個部分組成。
燧發槍取代火繩槍,主要實在點火擊發的設計上。
燧發槍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點火藥,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于大量生產。到16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這種撞擊式燧發槍。
嘉靖皇帝讓人制作的自然是最好的撞擊式燧發槍。
由于還沒有發明后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藥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浪費生命。
嘉靖皇帝用手機查找了資料,找到了解決的方法。就是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增加了。
本意是朝著最好的燧發槍來制造的,只是大明火器技術有限,目前能做到什么程度的燧發槍,今日試射之后才會知道。
“希望不要讓朕失望。”
嘉靖皇帝拿起燧發槍仔細看了看,或許是知道他要來檢驗,因此拿出來的燧發槍是最好的,做工也是最精致的,模樣和手感都還不錯“開始試射吧。”
“是。”
院使陳袁領命,轉身來到試射場前方,對著一排五個那些步兵燧發槍的錦衣衛下令。
“填裝彈藥!”
“舉槍!”
“瞄準目標!”
“發射!”
砰砰砰……
五槍幾乎同時射擊,沒有啞火,沒有炸膛,而且都命中了前方的靶標。
這些錦衣衛已經使用這種燧發槍訓練一段時間,自然熟練。
院使陳袁讓他們反復試射多次,一次啞火或者炸膛都沒有,每一射擊都打在靶標上。
“還不錯。”
嘉靖皇帝也看出來,如此順利除了這批燧發槍不錯外,還因為這幾個錦衣衛都經過了訓練“繼續,騎兵射擊。”
三個錦衣衛騎著馬,拿著騎兵燧發槍來到試射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