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說起商鞅變法的故事,大多數人都能有個一知半解,但更多的是只知道商鞅搞了一次改革,讓秦國的國力變得強大了起來,估計連商鞅原名叫做公孫鞅都不清楚,對實際的變法內容也不怎么了解,只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唐易先前也是這樣的,畢竟這都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又不是專門搞歷史工作的,誰會去了解多么清楚。也是在查了資料之后,才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
在開始變法之前,還有一個醞釀的階段,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宣傳準備工作。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的時候,又怕國人不僅議論紛紛,還會加以反對,于是便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而商鞅經過舌戰群儒,以歷史需要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接著在變法的法令準備就緒之后,商鞅通過立木為信,在贏得了百姓的信任之后,才開始的變法。
變法之初,商鞅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為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第一次變法主要是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頒布并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輕罪用重刑;
二是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斗,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是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并且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四是焚燒儒家經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是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第一次變法擴大了秦國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次變法取得初步成效后,秦孝公升商鞅為大良造,開始全面深入推進變法措施,也就是第二次變法。
第二次變法主要有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是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三是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是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是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征收軍賦;
六是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
總的來說,變法的核心就是“法治”和“耕戰”。經過變法,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后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你這不光是想法吧?”
聽著唐易抑揚頓挫的聲音在辦公室里響起,彭志遠那顆心逐漸火熱了起來,而且也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一次的驚喜可能不止如此。
要是唐易光是一個想法的話,那怎么可能說得這么明明白白,還有那么多的細節。有很大的可能就是唐易私下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查了非常多的資料,說不定連故事的腹稿都已經打出來了。
此時此刻,看著目瞪口呆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