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不過能夠使用魔法的只有極少數人,術士、女術士、狩魔獵人。
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沒親眼見過或者接觸過魔法。魔法側的力量更多是以傳說或者故事的形式存在。
至于巫師位面中那些兇殘的怪物鬼魂妖靈什么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能使用出高能級的力量,只是一種世界原生生物。這自然是一個低魔世界,不過已經快要接觸到中魔的邊緣。
與魔法側位面的復雜分類不同,他們對于科技側位面的分類則要顯得簡單許多。事實上是直接使用了已經存在的理論。
尼古拉·卡爾達肖夫的卡爾達肖夫指數。即通過量度一個科技文明對于能源的使用率,來體現一個文明的技術發展程度,并以此衡量文明層級。
簡單進行描述的話就是
一個i型的文明使用在它的故鄉行星所有可用的資源;
一個ii型的文明利用它的恒星所有的能源;
一個iii型的文明利用它的星系的所有能源。
不過林柯用來進行分類的是更進一步補充之后的分級體系,即發展自卡爾達肖夫指數的k1到k7等級劃分。
再原本的三級劃分之上添加了k4跨星系文明、k5多維空間轉換文明、k6平行宇宙文明以及k7或者稱為x級,創世級文明。
說實話在以往的旅途之中,林柯連k5級文明都沒有見過多少,而最高的k7級文明更是只見過一個。
那是一個叫做群星的位面,那個k7文明持續不斷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不同大小形狀的星系,然后花費百萬年乃至上千萬年的時間在沙盤一般的廣闊星系版圖上進行文明創造與毀滅的游戲。
成千上萬的恒星系與其中繁衍生存的千萬億不同種族居民只是他們操縱進行文明爭霸的場地和棋子。想想就覺得十分恐怖。
好在從科技側攀登上造物主級別的位面著實是鳳毛麟角。不過因為有這樣最頂級科技文明的存在,林柯才使用了范圍更廣的k級文明分類方式。
對于科技側位面來說,都遵循著一個大過濾器法則。每當一個科技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它總會接觸到大概率導致文明毀滅的科技或是天災。
這樣的狀況就被稱為大過濾器。
零型文明可能面對到的農業科技滯后、核戰爭、生物科技失控、超級地質活動和資源短缺。
i型文明的人造智能失控、超光速科技失敗、小行星撞擊和太陽衰老膨脹等。
ii文明以上會導致位面科技文明消亡的因素更多,主要是星際戰爭和星系大碰撞等。
總之,對于那些科技側的位面來說,文明層級向上攀登,就像是在攀爬一座無限延伸的樓梯。每一個大過濾器就是一層臺階。
文明每時每刻都有跌倒的可能。只能成功不能是失敗,一旦跌倒衰落,就意味著這個位面文明的徹底失敗和消失。
正因為如此,無盡位面當中的絕大多數科技側位面都是三級以下的存在。
托尼新鎧甲的材料三鈦合金納米體的來源,eve位面,便是一個準三級文明。那個世界的人類已經控制殖民了超過5000個不同的恒星系。
如果只從普通民眾所能體驗到的科學技術來看,漫威電影位面的地球科技程度大概與主位面地球相當,只是075的等級。
其實無論是科技測還是魔法側的位面,本質還是關于能量層級的控制與操縱。
當兩個方向的文明都攀登到最頂尖層次的時候,他們所能控制的都是創世級別的力量。
不過旅者酒吧中規則核心中所蘊含著的,卻足以跨越這一切。
無盡位面,無盡平行世界,無限的可能。林柯想要做的,只是帶著加布里埃和這間酒吧,做一個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