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本是一個沒有主見,沒有想法的人。我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應該怎么處理,怎么說,怎么做最得體。與人溝通時,我也抓不到人家話里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對于學校的學習,我可是毫不松懈,有自己的堅持。
剛上初中,比小學多了好幾個科目,歷史,政治,和生物。我每天都花很多時間背誦政治和歷史。母親經常勸我說:“得有主次之分,小科目你不用那么背它,有那精力多往主科上努努力。”我心想,考試的時候,小科也占分數呀,我要把所有的科目都學好,當時對自己的學習能力頗為自信。
背的內容所占的時間,比我做題思考的時間多不少。比如數學,需要多思考思考,而我由于背的東西比較多,就忽略了它。在初中一二年級,各個科目我都是全校前幾名,這樣的學習方法倒也看不出來有什么問題。到了初三,有復讀生加入進來,我立馬被比下去了。每天的壓力大了不少,沒有初一初二那樣耀眼的名次,心里也不舒服,更加拼命學習。努力見到了成效,中考的成績可圈可點。
到了高中,特別是選擇了理科,我算是嘗到了初中背誦帶來的弊端。我經常背東西,大腦對背東西有了習慣依賴,漸漸弱化了思考能力。我雖然喜歡文科,可是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理科,據說理科好就業。沖著好就業,我也隨波逐流選擇了理科,就這樣,在理科的世界里混戰了四年。
不太有主見的我,為了實踐對自己的高要求,沒有選擇聽母親說的分主次學習,眉毛胡子一把抓。初中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高中學起來就更費勁了。我發現自己確實喜歡挑戰,越不擅長什么,越想弄明白。比如高中物理,這個科目占據我的時間,幾乎可以和數學平分秋色,但是給我創造的分值,慘不忍睹。
母親的一些建議,比如高考選擇專業,讓我考個老師,后來驗證都是正確的。只是當時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做出那個選擇。自己根本認不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假如,我最初就認識到我要選擇教師這個職業,那么我當時就有了非常清晰的奮斗目標,高考填報志愿,有目的性的選擇學校和專業。大學會早早的計劃往哪個公立學校發展。需要的各種證,在大學畢業時已經備齊。
可是,我總認為現在走的彎路更有趣些,這些彎路讓我排除了一些選擇,見識了不一樣的領域,習慣了付出很多努力才有收獲的我,一下子就達到自己的目標,可能也會沒有那么珍惜。
惟愿不服輸的我,能夠成長的快一些。人和人的資質確實不一樣,每每感受到這樣的區別,心里很不平衡。比如領導說,我們是他的客戶。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們怎么是他的客戶呢?但是有的人一聽就明白了。
不斷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