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怎么說動漢朝出兵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十分純粹,相互能交換的只有利益。而午和赤在前線時,昆莫翁須靡就準許自己在漢朝臨機專斷同意漢朝天子不危害烏孫核心利益的全部要求。而自己也帶來了昆莫翁須靡親筆所寫的臣服書,詔書中承認漢為烏孫宗主之國聽漢之號令共同攻擊匈奴,與之一同帶來的還有改立解憂公主所生元貴靡為烏孫世子詔書。并將烏孫多年培育的戰馬作為慶祝漢天子登基的禮物,并承諾每年無償進獻五百匹優等烏孫戰馬,互市兩千匹的數量。這些加起來是現在烏孫能聚齊所有的籌碼了,只要漢朝同意出兵,立刻就可以簽署合約。烏孫也會立馬將馬匹送到漢烏邊界進行交接,但是午和赤知道籌碼不能一次性亮出,否則這位強大的漢朝朋友會向自己索取更多。中國有句古話得寸亦王之所寸,得尺亦王之所尺。而大漢的朝臣一定不會放棄在自己君王表現忠心的機會。
在匈奴的問題上,漢與烏孫有著很多的共同利益所在。但是不同于漢,烏孫希望能保持住三國間微弱的平衡,烏孫希望匈奴能頂住漢在河西乃至西域的勢力滲透。也希望在匈奴與漢的持續交鋒中,讓烏孫得到時間充分的發展起來。不管匈奴還是漢,對于烏孫都是短暫的政治盟友,不能長久。因為相較于漢匈兩國來說,烏孫太過于弱小。如果不是兩方都有用烏孫牽制對方意圖的決定,烏孫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毀滅了。獅子與老虎之間,狐貍的生存空間只有左右逢源。
如果手中的籌碼不夠吸引漢朝人出兵,午和赤手中還有一份昆莫翁須靡私下送到自己手上的書信,希望靠此信件能換的漢朝出兵最后的希望。信的內容是烏桓與月氏各部首領準備自立為國,拉攏烏孫一同侵吞匈奴,在此之后一起起兵攻漢的提議。這個秘密在烏孫只有少數幾個頂尖貴族知曉,就連解憂公主都被排除在外。這是烏孫決策層認為烏孫崛起最好的時機。漢匈爭霸近百年,一直沒有分出勝負,雖然焉支山河套等龍興之地已經丟失,但是有西域三十六國的供血匈奴也未見疲態。昆莫翁須靡在深思熟慮中同意了烏桓月氏的請求,烏孫同意一同起兵,并率先攻擊駐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禪。但在第一波攻勢中被先賢禪擊潰,匈奴 壺衍鞮單于得到消息,立刻帶領左右賢王四大氏族主力一同攻擊烏孫,但烏桓月氏等部并未依照約定引兵來助,致使烏孫腹背受敵,兵鋒在午和赤他臨走之時已經到達赤谷城。匈奴已經有吞并烏孫之打算,究其根本不管是兵員素質還是人口部眾,烏孫都弱于匈奴。既然可以全盤吞下,漢朝人也因為自身原因無暇顧及,正好用烏孫來補充自己的身軀,也好擁有一塊可以閃轉騰挪的戰略空間。
貪婪是前往地獄的捷徑,昆莫翁須靡因為一時昏了頭,目光短見的聽信了烏桓月氏等部的頭人蠱惑,攻擊比自己強大百倍的匈奴。烏孫中一直有這樣的聲音,說烏孫照比漢匈兩國并沒有相差多少。只要自己能找到一個關鍵的時刻,烏孫一定會異軍突起成為世界的霸主。
自己在以前也深受這種聲音的影響,認為烏孫比著兩大國缺少的只有機遇。但是烏孫在西域的這一場戰爭徹底將烏孫人全部打醒了,在西域前線烏孫騎兵甚至沒有在匈奴人面前組織起像樣的攻勢,集結的戰陣也被匈奴一次次的沖鋒擊潰。匈奴人將烏孫騎兵貴族們的頭顱釘在木樁上,更有甚者將頭顱拋回烏孫重新組織的軍陣中。
軍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渙散,大批貴族翕侯帶著自己部隊趁著夜晚偷偷的撤離。昆莫翁須靡在這種情況下,只得帶領著自己的本部人馬撤退到赤谷城附近。但匈奴的 壺衍鞮單于并沒有準備放過烏孫,在翁須靡撤退的途中,匈奴人在一點點的蠶食鯨吞著烏孫的土地。大量的牧民淪為奴隸,烏孫多年集攢下的牛羊糧食在被匈奴有秩序的運往漠北。就算烏孫逃過這一劫難,實力也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