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之地,南北二分,北為曇州、南為拓州,以兩座山脈為名。東部原哲利安部所在,則是同樣分為兩州,不過大致上是一東一西,西部為擘藍水流域,是為藍州,東部便是那片山區,名為歧州。
乾西都護府,并原砮宛部地域,劃分乾西州、乾東州、乾元州三州之地。其實也就等若將砮宛部地域一分為二,東西各半。東方為乾東州,西方為乾元州,與而今乾西之地接壤。乾西仍舊沿用都護府形式,其余之地盡遵大乾舊例。
當然這都是葉藉早已打算好的,具體地域的行政劃分。而新的軍制,則依托其上。
遼北邊軍仍舊保留三府之數,防線自遼北郡起,至寒斷山脈東麓而至。是改制之后的北方各軍中防務最重、防線最長的一支。遼北邊軍名稱不改、主帥由燕北宸接任,張允徹調出山寧鐵騎,為遼北邊軍副帥,另有副帥二人,自原東線大軍眾將擢升接任。原遼北邊軍主帥林業,進爵遼國公,升正一品左衛大將軍。
西北邊軍只留一府之數,改為鎮北邊軍,鎮守葉琳娜關一線,原主帥蕭陵蘭進爵涼國公,升任正一品右衛大將軍。鎮北邊軍主帥劉達善,副帥一人,由闞還出任,皆是原西北邊軍中人。
乾西邊軍同樣只留一府,改名保留原名,鎮守離淵關一線地域,主帥葉邯,進爵曇淵郡公。副帥一人,由陳摯出任。
另加兩支邊軍,南漠邊軍、北漠邊軍,皆是每軍三府。
北漠府軍,由原乾西第二府邊軍、新編第四、第五府軍組成,慶武陽為主帥,原新編第四、第五府軍主帥為副帥,陳摯升任第三位副帥。
南漠邊軍,由原乾西第三府邊軍,原中線大軍所屬新編第二府軍、第六府軍混編組建,新編第二府軍主帥上饒郡公,尚立誠,出任南漠邊軍主帥,余下兩軍主帥出任邊軍副帥,百里灼灼調任南漠邊軍副帥。
北漠邊軍鎮守乾西南線、西線,防線至昆州北境止。南漠邊軍鎮守昆、羽、炎三州西線邊境。
剩余北調之軍,五府新編府軍、四府原九域府軍,加上乾西府軍、海州府軍、滄州府軍,以及原九域府軍另外之八,重新整合為十二集團軍。
乾西一軍,乾元、乾東三州一軍;拓州、曇州一軍;朔州一軍;綦州、寒州、藍州一軍。然后海州一軍、滄州一軍。
這都是沒有特別大變動的,或者新晉添加的,也都算是在‘外’的。
變動最大的是中原之內,將由原本的九域府軍,改為東南西北各一軍,原本的元域,既京畿所在有一軍。然后加上百戰軍,百戰軍將擴編,除冠武軍為楚斐直屬不再算在內之外,龍驤軍、熾羽軍、虓虎軍、山寧鐵騎、青州刀騎、燕遼雪甲、幽州狼騎、雍州重甲、并州先登共計九軍,皆每軍改為兩軍編制,共計有二十三萬四百人。
而每集團軍則皆為原本六軍之數,且與原本府軍服役形式不同,皆以五年為限,優者向上升任,余者返回家鄉,每年點選新的軍伍之士入營操練。十二集團軍,共計擁軍九十二萬一千六百人。
除去補足邊軍、百戰軍等所需,大乾直接裁出集團軍一百二十余萬。
而這一百二十余萬則均分為三十五州治安軍,全部剔除郡兵廂兵,等若是以一身攬原本府軍、郡兵、廂兵之責在內。
改制之后,大乾常備軍兵力達到三百萬以上,仍舊極其雄厚。而內部治安軍的存在,同樣讓中原之地隨時可征集之軍達過百萬眾。等到集團軍多年輪轉服役的效果出來,這個可征集而戰之軍的數量只會更加龐大,甚至有舉國男丁皆可為可戰之兵的態勢,兵鋒何其強勁。
而且兵制改革的最大好處,是更多有功之將士,有了更多可以升任的位置,更多的去處。堪稱是一場乾軍之中的大變革。
至于隨之而來的是大乾需要常年付出的軍餉、物資等開銷,但這些葉藉估算之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