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兩人湊到一起,不管是什么場合,都能成為她們兩廝殺的戰場。
上個月,姜綰和護國公府大姑娘都及笄了,到了可以嫁人的年紀。
姜綰游湖泛舟,本來心情很好,結果又遇上了護國公府大姑娘,不過這回人家沒和她掐上,而是悄無聲息的給她挖了個大坑。
姜綰不僅性子驕縱,還特別率真好糊弄,一聽說護國公府大姑娘和皇長孫的親事退了,護國公府已經在給她物色夫婿了,犯不著也沒那閑工夫和她爭啊斗啊了,姜綰登時就著急了,回府后就吵著要退婚。
河間王知道護國公府是想他河間王府做這個出頭鳥,好跟在后頭撿便宜,姜綰的賜婚能退掉,護國公府的還能不退?
河間王看不上護國公府那點伎倆,但他膝下孫女兒就這么一個,皇長孫是死是活沒人知道,這么一直等下去,要是能把人等回來倒也罷了,萬一是一具骸骨呢?再萬一流落在外時養歪了呢?
女兒家最美好的年華不是用來等待的。
為了孫女兒,明知是出頭鳥,河間王也去做了,不過他倒也不忘拉著護國公府一起。
只是護國公為人狡猾,說府上大姑娘年紀還小,都等皇長孫這么多年了,也不差再等個一年半載了,保不齊人家就回來了呢?
一心想退婚,話卻說得很漂亮,這是晾準了河間王疼孫女兒,要他這個出頭鳥做到底。
河間王不愿被人當槍使,但孫女兒的終身他也得考慮啊。
左右都是要惹皇上不高興的,早開口晚開口都一樣,便咬著牙上了。
只是這親事是先皇賜婚,皇上準許退婚就是忤逆先皇,皇上不同意。
河間王疼孫女是舉朝皆知,這些年的戰功都用來給姜綰討封賞了,前年討了個縣主封號,結果不到半個月,就因為推人下水又被奪了。
這要是別人家,估計都要禁足半年反省,結果河間王不僅沒生氣,還反過來安慰孫女兒,“奪了就奪了,等祖父和你爹他們立了戰功再給你討回來,為這點小事哭紅了眼不值得。”
聽聽,疼孫女兒已經疼的沒邊了。
為了逼皇上同意退婚,河間王撂挑子罷了整整一個月的朝,氣的皇上恨不得把他貶的遠遠的。
最后還是久不管事的太皇太后出了面,才把先皇的賜婚圣旨收了回來,把這事擺平了。
親事退了,河間王高高興興的挑孫女婿,只是哪個敢和皇長孫搶女人啊?
雖然當年弒君一案還沒查清,但皇上登基之后,赦免了皇長孫的死罪,還賜封順陽王。
順陽王要是一輩子不回來倒也罷了,萬一哪一天找到人了呢?
沒人愿意賭這一把,何況娶妻娶賢,姜綰被河間王寵的性子驕縱,爭強好勝,受不得半點委屈,和賢惠兩個字少說也差了十萬八千里。
他們攢點功勞不容易,還指著功勞加官進爵呢,哪夠給他孫女兒禍禍的?
兒子孫子喜歡他河間王的孫女兒,他們都要棒打鴛鴦了,何況還不喜歡。
賜婚退不掉糟心,賜婚退掉了還是糟心。
河間王知道癥結在皇上那兒,不得已,只得再豁出老臉求到皇上跟前。
皇上龍顏大怒。
要退親也給退了,嫁不出去,又來求賜婚,沒有這樣得寸進尺的了。
皇上氣歸氣,最后也答應了。
這么多年,河間王府為朝廷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立下無數戰功,除了太寵孫女兒這一個槽點之外,是挑不出半點錯。
再者河間王的兩個兄弟,三個兒子都戰死沙場了,哪怕不給河間王面子,也得給他們幾分薄面。
只是把孫女兒寵壞了,賜婚給誰就是禍害誰啊。
皇上能做這樣缺德的事嗎?
何況賜婚可不是隨便賜的,也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