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領兵進入了趙都郡時,蒙毅和鐵木真的結盟洽談正在開始,陳慶之則領兵在嚴州郡和趙都郡的南部活躍,吸引秦軍注意力,為韓信的行軍了便利。
蕭銳雖然替韓信擔心,但事已至此,也只能希望他們遇水搭橋、遇山開路,遭遇困難能逢兇化吉,成功進入山原郡,拿下秦嶺三關。
似乎是戰事成雙,就在東啟區域內戰火連起之時,燕國京都飛來了鷹隼,位于燕都中的西廠暗探稟告了一件大事:
魏國再再再次舉兵攻燕了!
沒辦法,魏國和燕國是世仇,當年燕國能成立,就是燕國開國皇帝搶了魏國的土地。當年還沒燕國時,魏國的強大不遜色于秦國,可惜當年燕國一連三個昏君,導致燕國朝局混亂,而燕國的開國皇帝是魏國的統兵大將,立即揭竿而起,自立為國。
所以仇恨就這樣產生了。
這次魏國攻打燕國,和以前還不一樣。
如果說以前魏國攻燕,還有所保留,畢竟魏國內部斗爭嚴重,分封的諸侯擁兵自重,需要留一些兵力威懾諸侯,那現在燕國得到了新作物,這更讓魏國擔心和驚恐了。
魏國也在遭遇自然災害,民不聊生,此消彼長之后,燕國會越來越強,到時候反過來,那就是燕國開始欺負魏國了,所以魏皇開始慌了。
為此,魏皇聯絡國內的諸侯,并許下重諾,拿下燕國后根據出兵兵力共分之!
皇帝的話一言九鼎,魏國各路諸侯也意識到不能這樣繼續下去了,所以紛紛響應魏皇號召開始出兵。
這一次,共集結了一百三十萬兵力,分為七路,開始進攻燕國,規模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
以前燕國和魏國之間的沼澤險地也因為酷夏也曬干了,燕國失去了最后的天然屏障,接下來只能正面迎戰了。
新登基的蕭七夜年紀太少,根本無法處理國事,所以大小之事由三位輔國大臣負責,當然了,長公主燕玲瓏也參知政事,在其中扮演非常很重要的角色。
面對魏國的進犯,燕國上下都很擔心,畢竟魏國的兇惡昭然若揭,魏皇想要緩和國內局勢,攻打燕國就是突破口,所以這次才會出動史無前例的兵力,而且抱著覆滅燕國的決心。
燕玲瓏和三位輔國大臣商量后,立即調動一百萬兵力進行抵御,流年不利又碰戰亂,新作物還沒普及,這對燕國而言又是一場新災難。
蕭銳看完情報后,就遞給了張良和賈詡。
“燕國這次麻煩了。”兩人看到情報后,張良笑道。
賈詡點點頭,認可張良的話。
蕭銳問道:“你們認為燕國處于防御,也會失敗?”
張良點點頭,道:“魏國內部局勢較為嚴峻,現在自然災害更是加大了矛盾,所以攻打燕國乃是破局之法。現在的魏皇是胸口中擠壓著一股怒氣,如同一頭餓狼,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捕殺獵物。燕國的城池擋不住魏國的步伐,這場戰爭對魏國來說沒有撤軍,只能前進。縱使兩敗俱傷,損失慘重,魏皇也要破局。除此之外,這也是魏皇的另一陰謀,借燕國兵力來消滅國內的諸侯兵力。”
這就好比一句俗語,軟怕硬,硬怕愣,愣怕不要命。
魏皇現在屬于不要命的層次,不要士兵的命,不惜代價、孤注一擲,就要滅了你燕國,所以此戰對燕國來說自然是大麻煩了。
蕭銳點點頭,認可張良的判斷。燕國的疆域和人口本就不如魏國,雖然現在正在推廣新作物,但畢竟剛剛起步。
這時,張良又道:“陛下,燕國是我們的天然屏障,必須靠它擋住南部的魏國。一旦魏國滅掉燕國,微臣擔心秦、元、魏三國會真正結盟,同時對付我們大夏。樹秀于林風必摧之,這是必然,所以燕國不能有失。微臣建議可以給燕國送去國書,可以支持他們裝備和糧食,他們以礦產或者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