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制定好了,接下來就是開始進攻。
次日,出兵前的盛宴,犒賞全軍,好酒好菜吃起來,讓將士們放松放松。
第二日,大軍從三座雄關出發(fā),兵分八路,進入了秦都。
蕭銳御駕親征,隨韓信走中路。也就是從中庭關直接殺去秦都,途徑六個郡,路程近一千五百里,這是最近的距離。像陳慶之和岳飛需要從較遠地方進攻,需要先迂回繞行,距離更遠。不過他們的行軍速度較快一些,所以不考慮對戰(zhàn),所用時間差不多。
此次出征,公孫冶也隨行,全靠他的鷹隼傳遞消息,才能最快掌握其他七路大軍的情況。
蕭銳御駕親征,自然不用他帶兵殺敵,他坐鎮(zhèn)后方,韓信在前方領兵,碰到戰(zhàn)事稟告蕭銳即可,如何對敵作戰(zhàn),也都是韓信全權負責。
此次殺到秦都,蕭銳所在的中路大軍需要途徑六郡,從東到西分別是山西郡、陽臺郡、山南郡、楓林郡、黑水郡、咸陽郡。
現(xiàn)在出了中庭關,便是秦國的山西郡,不過以前中庭關是燕國掌控,燕國士兵沒事的時候也經(jīng)常出關進入秦國境內撒撒歡,所以關外百里境內都沒有秦人居住,怕被燕國士兵謀害了。
所以前三日,大軍行進中沒有遇到任何敵人阻攔,慢慢開始深入山西郡內。
臨行前已經(jīng)商討過,秦國為了應對大夏兵馬,拉起了三道防線,而對中路大軍而言,這三道防線分別設立在山西郡、陽臺郡、楓林郡,秦國根據(jù)大夏兵分八路的情況,也分配他的軍隊,不過情報有限,現(xiàn)在還調查不出來各路防線的兵力。
不過從慣例上來看,中路大軍是蕭銳御駕親征,兵力有四十萬,意義重大,所以秦國阻攔中路大軍的兵力不在少數(shù),這三道防線的每一處兵力,都不會少于三十萬。
雖然查不出具體的秦國兵力,不過迎戰(zhàn)中路大軍的秦國統(tǒng)帥可是能調查出來的。
第一道防線的統(tǒng)帥名叫劉帥,雖然不是白家和蒙家人,但卻是白家人的女婿,是白蒙的姑父,不過此人上位并非是依靠白家,他的確有本事,是一位帶兵有方,治軍嚴格的老將。蒙恬讓他駐守山西郡,成為抵御中路大軍的第一道屏障,便看到他的本領,還有他的手段。
第二道防線的統(tǒng)帥名叫張超,和白家、蒙家沒有關系,靠著軍功一點點崛起,能力出眾,所以也不可小覷。
至于第三道防線的統(tǒng)帥,不是別人,正是蒙恬自己。
至于阻攔其他七路兵馬的秦國將領,都是秦國的良將,這次為了應對大夏兵馬,秦國拿出了家底的力量。
行軍第五天,中路大軍遇到了山西郡境內的一做府城,名叫廟山府,這座府城阻攔去路,自然要拿下,而這座府城規(guī)模較小,人口不到十萬,豈是四十萬大軍的對手,如今大軍壓境,根本就沒有進攻,就奪下了這里。
其實早在大夏要攻打秦國的消息傳開后,秦國東部各郡的百姓能逃的逃,不能逃的守著自己的家。
秦國也沒有兵力駐扎在各府,只能放棄,并集中兵力保護重要的位置。
比如劉帥在山西郡坐鎮(zhèn)第一道防線,他就依托于山西郡郡城,并和郡城旁的兩座府城構成防線,成為中路大軍的攔路虎。
蕭銳的兵馬想要繼續(xù)西進,必須殲滅對方。
所以拿下廟山城不算什么勝利,這是秦國放棄的城池。而對于城中被放棄的百姓,蕭銳也沒有為難他們,只是把城中有官身的主要官員抓起來并處決,就算他們信誓旦旦的要投靠大夏,也絕不手下留情。沒有官員,百姓們便不會主動生事,這樣也能保證后方的穩(wěn)定。
隨后大軍繼續(xù)行進,途中又拿下兩個府城,基本沒費什么功夫,因為根本沒啥兵力設防。而且拿下后的策略一樣,安撫秦民,斬殺官員,有安撫又有威懾,只要百姓不傻,基本都會老老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