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瞎逛,就轉到了京城工廠的密集地——大北窖。
大北窖,1939年侵華日軍在此建窯燒磚,遍地窯坑,故名大北窯。
后世京城商業中心——國貿cbd
遠遠就看幾處小山頭,這都是垃圾堆起來的。
駱濤便下了車,把車子放好。然后從口袋里掏出口罩戴上,幸好來過,連衣服都換成了爛點的,不然就真成了撿破爛的了。
厚厚的灰塵,腳一碰,就是一場沙塵暴。
右手拿一個用上好的玄鐵打造而成的不世神兵二齒鐵鉤,左手的法寶更了不得了,是一件能收日月的蛇皮口袋。
今天就只能收點破銅爛鐵了。
然后就這么開始了尋寶之旅。
只撿貴的,不要好的。
鋁塊,銅線,鐵鏈這是首要的,如果能撿到錢那就是最好的。
呵呵,有點想多了。
什么酒瓶,電池,牙膏皮統統不要,浪費時間還不掙錢。
如果真撿了太丟重生者的臉,回去哪有臉見江東父老。
扒了一會就見著貨了,都是些零碎小塊頭。大塊的都被廠里負責清理垃圾的人弄走了,不過偶爾也會漏點。
就這么在如此仙境中尋尋覓覓了一上半天,弄了大概有小半袋吧!
看了看日頭也快到正午了,先回家吃飯再說。
回去的路上就近,找了一個廢品收購站,把東西給處理了。
還不錯一上午就掙十多塊錢,不錯,無本買賣,只賺不賠。
十多分鐘就回到了家。
剛一進門,
就看見一個中年婦女,齊肩的秀發,身材偏瘦,面容溫和。
正在葡萄藤架下準備碗筷。
喊了聲“媽,我回來了”
女人聽到了聲音,便回頭一看嚇了一跳。
手指著駱濤說“你還知道回來啊,又去哪胡混了,弄的跟皮猴似的,趕緊脫了……”
中年婦女叫蘇桂蘭,三六年生人,在新華印刷廠上班。
這時從廚房端著一碟小菜出來的男人就說“快去洗洗,馬上就開飯。見天看不到人,也不知道干啥?”
說話的這位就是這座小院的主人,叫駱少逸,這名字大有來頭,取自東晉書圣王羲之的字,其字逸少。
已故的老爺子駱敬,因極愛王羲之的書法,就給兒子的名字取了少逸,把書圣的字調了一個個。
一方面是仰慕偶像,二方面也是望子成龍之意。
不出意外是沒能如愿,那個年代時局動蕩不堪,學也上的不安心,便不得不輟學在自己家的書齋里打雜,建國后進了新華印刷廠。
怎么沒在自己家書齋工作,建國不久就開始了整頓,店鋪便收為國有。
說到這就不得不說爺爺駱敬有大智慧,十四歲便在自家琉璃廠的蘭亭書齋打雜,學習經營書齋。
三零年在鬼市撿了個大漏,聽說是個宋代哥窯筆洗。
轉手便給賣了七千塊大洋,換了旁人應該就是去揮霍,去瀟灑瀟灑。他沒這么做,而是花二千塊買了一間鋪子打算做古玩生意。
當時在他看在來這生意比經營書齋掙錢,可惜他是沒這命。
撿漏撞大運,一夜暴富,自然就有眼紅的人。
便有人做了一個局,坑了他三千多塊大洋。
從此事后他就再也不提做古玩生意,新買的鋪子也給租出去了,就圖掙個安心錢。
后來也買古玩,他的原則只買小,不買大,大小是指價錢高低貴賤。再看著好的東西,只要要價高那就免開尊口。
正因他的心態好,不圖再次撿漏,后來也買了不少好東西。
這所院子也是那時買下來的,沒有這院子時,駱家人都在蘭亭書齋后院生活,那時商鋪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