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開的異常激烈,代表們的心緒也是非常激動。
換了換人員,換了換位置,駱濤也不知道怎么的?也落了個經濟委員會委員的職稱。
新的身份,新的使命。
人事變動之后,會議場里整天都彌漫著物價的事。
代表們大多都是愿意變動,給當下的國內局勢稀釋一些對社會不利和不穩(wěn)定的因素。
上面在談大物價,底層老百姓也在小談物價。
“我說今兒這雞蛋可是又漲了一毛,看這架勢這今后還得漲。”
“誰說不是,聽說了嗎?上面最近一直在討論這事。”
“咳,我還以為多大的事呢,就這兒,誰不知道,要說變動物價,上面也不是今年才開始,打我們經濟好起來的時候就開始思變動……”
這人坐在公園的石階上侃侃而談,旁人也聽的如癡如醉。
駱濤每天開完會回來,蘇桂蘭都要問上一句,“這物價還要漲嗎?”
駱濤也會非常誠懇地回道“物價會漲,但一定是在合理又在大家購買能力的情況下上漲。”
一時的快漲不過是一時的漲,這種影響大局發(fā)展的漲法,只會被民眾拋棄。
時光悄悄來到四月,這是一個桃李爭妍的季節(jié)。
四月初豬肉、鮮蛋、食糖、大路菜(應季節(jié)吃的普通蔬菜)等價錢開始上漲,也由原先的暗補該為明補。
暗補是上面對城鄉(xiāng)工廠在職員工的一種補貼,對應的則是明補。
具體說法就是通過對選定商品的生產或流通環(huán)節(jié)的補貼,使商品的價格低于市場價格來間接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補貼款未直接經過真正的受益者即消費者之手,往往不被常人所體會,故俗稱“暗補”;后者由于補貼款可以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是消費者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故俗稱“明補”。
這里面道道多,一時半會兒也講不清,就是講清了,你們也看不到。
京城的職工每人每月補貼十元。
除了直轄之外的地區(qū)職工應該會低一點。
十元看著不少,但跟物價的上漲速度比起來,還遠遠不夠。
拿最常吃的豬肉來說,每斤肉也已經從原來的兩元左右,漲到了現(xiàn)在的每斤兩塊八。
漲幅更厲害的是那些反季節(jié)蔬菜,一斤西紅柿現(xiàn)在市場賣價是四塊多一斤。
雞蛋的價錢也上漲的厲害,用老娘蘇桂蘭的話說,“雞蛋已經到了要論個賣的時候。”
隨著大批商品價錢上漲,京城繼滬海之后迎來了第一波小型搶購,市民囤菜、囤肉、囤做飯作料。
就現(xiàn)在這個漲法,一般人還真一時半會兒吃不消。
何姐出去買菜,回來就要抱怨幾句,今兒什么什么菜又漲價了。
老娘蘇桂蘭那絕對是最好的捧哏,“是嗎?那您出去沒聽說還要漲吧?”
“這個俺倒聽了不少,很多人都覺的不會太漲了,現(xiàn)在也沒什么報紙上說的那么邪乎,有人搶著買東西。”
何姐說這話就顯得年輕了,再者她說的報紙上報道的搶購風兒,也不是京城,而是南方其他地區(qū)。
現(xiàn)在的京城只能說暗流涌動,還沒有到徹底爆發(fā)的時候,不過,有人已經悄悄開始,但大部分人還在迷迷糊糊的狀態(tài)中。
蘇桂蘭知道沒人搶購,心里的石頭就落下了。
她以京城小市民的觀察角度看待物價上漲這件事,在她的認知中,只要大家還沒有搶,說明一切正常。
當大家開始搶購,那只能說明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說白了這就是典型的隨大流兒,別人搶購,自己也去搶購,別人不動,自己也沒必要動。
“那就好,以后這菜也不需要買太多,夠吃就行,咱家就是賣菜的還怕沒菜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