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也意識到說的有些過了,有些訕訕,好在現在還在掩面而泣的狀態,無人發現他的尷尬。
掩耳盜鈴!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朱棣呆立在那已經好半天了,他也是無話可說,這皇帝侄子都快把太祖吹成千古第一仁君了,他還能說什么!
他知道這一著他又輸了,不是皇帝侄子比他聰明,而是他完全沒有準備就一頭往這已經扎好口子的麻袋里鉆去了,這是雙方資源的不對等。
一個是只是籓王,一個是皇帝,太祖指定繼承人,朱棣不是敗在朱允炆身上,而是敗在太祖高皇帝身上。
可是這樣朱棣就更不甘心了,憑什么?皇位就必須老大一脈繼承?明明前面的哥哥們都死了后他就是長子了,太祖卻從來不考慮他,他文成武德哪一點比不上上面高高在上的黃口小兒了!
太祖連自己走后的路都給他鋪好了!自己焉能不敗。
接下來的話是準備已久的一段了,朱允炆理了下思路,緩緩道來
“燕王可能是來的急沒看到送去的遺詔,不過來的也是正好,朕感念太祖恩德,時常想在膝前盡盡孝道。”
“無奈諸事纏身,太祖也教導過朕要以國是為重,以黎民百姓為重,朕實在慚愧……”
說道這里朱允炆都哽咽出聲了,像是無法為太祖盡孝心而傷心難過一樣。
“燕王身為太祖長子,朕知道你平常是最有孝心,這次聽聞太祖西去,什么都顧不上就來吊信,看望他老人家。正好北方苦寒,燕王在那茫茫大漠實在辛苦了,這次來京后燕王就留在這好好看看南京的風華,這一轉眼你也在那受苦了17年時間。”
朱允炆語氣激動,朗聲道“夠了,真的夠了,太祖的子孫為大明犧牲的已經夠多了……”
“朕看先就在你燕王衛中擇一能將來為我大明守好北疆吧,至于燕王你就替朕在太祖面前盡盡孝心,我們做兒孫的,也沒有別的能做到了!唉……”
這一聲落下,朝堂上立馬像炸了鍋一樣,議論紛紛,不過朱允炆也是說的有理有據,通篇下來都是為了燕王,為了太祖在考慮。
他做為大明皇帝,不想要叔叔,太祖的子孫繼續去忍受北方的苦寒,才去做的這些,就和燕王要入京無人可以阻攔一樣,沒有任何問題!
讓燕王去守陵更是把孝心盡到了極致,話說到這份上,朱棣還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絕呢?這都是他輕敵自找的。
齊泰不得不感嘆,皇帝這一步棋下的妙啊!以人倫相迫,以君臣大義為輔,一步步結網以待燕王,方方面面都挑不出錯。
現在就看燕王,看燕王部下能不能接受了,不過這點齊泰并沒有感到擔心,燕王人在這里,不答應也得答應。燕王部下同樣是不得已不答應也得答應。
朱允炆知道朱棣來的這么快肯定是在南京有眼線的結果,時刻盯著這里發生了什么才能這么快的趕來吊喪,所以思考過后,對和解根本就不抱有希望,燕王明顯是虎視眈眈!
所以他晚上看到鄭莊王驅逐弟弟的故事后,馬上想起這一招,只需要變幻一下就能完美克敵了。
不得不說占據大義的一方還真是無往不利啊!怪不得古代出兵都是講究不興無名之師的!
這也給朱允炆提了個醒,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基礎,古人真不一定比今人差!只不過是有一點見識上的區別。
朱棣沉默良久,這個結果他早已料到,實際上第二次質問的時候他就意識到不對了,繼續下去就把自己陷入絕路了,只不過是已經說了一半了,騎虎難下!
“陛下,臣朱棣接旨謝恩。”朱棣面無表情的說道,接下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現在他一家人都在南京,一步走錯就是滿盤皆輸了。
不過也好,起碼是留在了大明朝的都城了,有更多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