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內容有些不對,大家稍微等下再訂,我修改下…………
詔書讀完,也就意味著洪武年的正式結束,以后的公文中都會一律以建文來代表年份,這也是屬于朱允炆的年代,乾坤換主,與民更始,大赦天下,當然放出來的都是些小偷小摸的罪犯,沒有造成惡劣影響,還有的救的那種,也是為了緩解社會矛盾,有他的現實意義的。
朱允炆很大氣,大手一揮,這種小犯人就有十萬人被放回了家,皇帝的恩德也惠及到了這些人,犯罪的,還未來的及犯罪的,或者犯罪了沒被抓到的,都在這份名單里。
眾臣按部就班的躬身行禮,三呼萬歲圣明,有仁心,等事情都結束皇帝出了殿外,在站的大臣這才戀戀不舍的退散,接下來的事情就不是他們能參與的。
這次大朝會就等于是禮儀性質的,完全不論事兒,到場的幾百人的作用就相當于工具人,用完了自然就沒用了,退走時連口茶都沒得喝,就這樣能參加的人都是被京官們羨慕著來的,而京官又是地方官羨慕的對象,一級連著一級,構成了嚴密的明朝社會結構。
議事的地方放在謹身殿,來的人里面有六部九卿的主官,都察院、翰林院、閣部大學士,這些人都是重臣,大學士現在還不是以未來掌控實權的“宰相”身份來參加會議,主要是因為在這個時候,大學士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相當于后世的智囊團隊,會議的目的是確定建文朝的具體新政。
能來的人朱允炆看過,大部分沒有問題,不過正常來說,按以前的朱允炆來說,這些人里面肯定是要有形影不離的方孝孺方先生,但是這會兒他早已經不見了蹤影。
來了這么久,朱允炆的地位早已穩固,現在也不需要他來當這個吉祥物了,在他的心里一直都是認為方孝孺是個老學究,做做學問還是可以,但是這種討論國策的事情就不需要他的參與了,他也提不出有作用的意見。
這不是提出幾條給機構、地方改名就可以解決的(歷史上方孝孺就提了很多改名的建議,在建文新政里有提現,翰林院學士就是在他的建議下改為博士的)
于是詔見的時候也發生了些趣事,臣工參會是需要皇帝口諭的,眾臣也知道規矩,當奉天殿這邊事情結束,自覺有資格參加的都沒走,等在了大典外。
當傳口諭的太監來到殿外,宣讀完畢后,方孝孺的臉色出奇的難看,再三的和太監確定后確實沒用自己,這一刻好死不死的旁邊解縉沒禁住,噗呲~一聲直接笑出來聲。
場面一度收不住了,全場的氣氛很尷尬,等著的大臣都有意無意的看向方孝孺,都被解縉的笑聲給提醒到了。
解縉也知道自己的錯,笑完后才意識到自己又干了件蠢事兒,方孝孺是文學博士,這個官兒說實話不小,翰林院的主官,剛巧解縉復職后就待在翰林院,本身就不被方孝孺不喜,上次在禮部尚書的事件中,解縉得意洋洋的樣子就一直被方孝孺記在心里,不一定要做什么,但是一定的是有好事肯定是不會有解縉的事了。
所以也導致解縉在翰林院里的同事關系一直都說不上好,領導一般不需要說什么,更不需要做什么。
平常一言一行的表現就足以讓有眼色的下屬注意到,解縉的再次為官之旅,也就自然而然發生了變化,一度被排擠。
至于現在……
不需要多說,解縉就知道以后在翰林院的日子更難過了,想到還不知道要呆多久,解縉的內心不由的一沉,現在唯一能幫他的只有皇帝了,可是……
方孝孺等在這里是因為自認為有資格,但是雖然他等在這里可不是也這樣,他只是個正五品官員,沒那個臉去參加,他只是等在這里確定下會有多少人能去參加,下一步他已經做好準備要去申請調職,現在就是為了觀察下誰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以后就調到哪個部門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