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文沉默了半晌后輕笑道“王叔以為朕還是當初那個小孩子不成,這次建議是朕親自提的……”
話還沒說話,朱楨就急了,他還以為是皇帝不相信自己呢!忍不住一躬身準備說話。
朱允炆也沒在意,臉上一直保持著微笑,眼見朱楨的反應過激,他輕輕按壓了下手掌道“王叔先別急,聽朕慢慢的跟你道個明白。”
沉吟了半響,接著道“王叔可有想過皇爺爺廢除宰相的前因后果,朕這些日子夜不能寐,仔仔細細的推敲了下皇爺爺的一些政策。”
說著就把他考慮的一些事情原原本本的和朱楨說了一遍,也是因為考慮到朱楨的一片好心,才會解釋這么多,不然他根本就不用在意他區區一個籓王的意見的,就算是要解釋,也是要等到籓王來齊了之后,而且還要他們一起發問,朱允炆才會解答。
而且按照他的想法,既然這楚王有心靠向自己,說不得到時候在大典是還要靠他打個配合才行!
太祖的一些想法,不得不說很有前瞻性,光是比西方提前三、四百年確立地方三權分立,就能說明他的偉大,還有平常一些隨處可見的惠明政策、法治思想,這些東西都是后來歐洲學習的對象。
但是局限性還是有的,太祖首先是一個封建皇帝,為朱家世世代代的統治也無可厚非,只不過光在這件事情上說,太祖是他高估了后世子孫的能力,他能幾十年如一日的處理朝政,但這不代表別人也行。
而且開國皇帝本身無與倫比的權威性。就是后世皇帝所不能比的,他能提著士紳的脖子打,后世子孫就只能被士紳們關進皇宮這塊小天地了,到了后面,明朝士紳階級想要的皇帝就只是一個提線木偶,老老實實做個無情的蓋章機器、泥菩薩那就更好了!
在朱允炆看來,這些都是因為到了后面,士紳們已經完全掌控住了內閣這一權利中樞的原因,而內閣就算是朱允炆能阻止一時,等他死后他的子孫,不用想,百分之百會確立類似的機構的。
既然左右都要立的,那還不如在他這一代,一個他是太祖所立繼承人,相比后世皇帝多多少少還是有些權威,第二他還是個現代人,有著有些不一樣的見識,他相信只要在他這一代確立祖制,把內閣這一制度多加完善,那么就絕對不會成長到能威脅皇帝的地步了,
比如當時談的時候確立的內閣退休時限制度,這些不都是很好的注意嘛!真有個權臣能力強,那么也許他在位的時候能夠做到權傾朝野,但是一旦時機到了,他也是只能退位了,這個依靠的不是說朱允炆的真有多大作用,而是利益。
當閣臣在位時間久了,第一不論他做的好壞,誰當政肯定會積累一批反對者,宰相宰相,宰割的都是別人的利益,肯定會有一批人利益受損,做的越好,受損的人越多。
第二就是閣臣真要不遵守他定的規矩,當政久了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擋了自己人的路,官位就只有那么多,老大不退,底下人就沒法進步。
這樣一來假設真有這樣一位權臣到時間了不想退位,那么他一定會得罪里里外外,自己人和外人都給得罪了,那他還有活路嗎?朱允炆設立的這條規矩,就是給了這些不甘心的人一個完美借口,一旦這樣,那么作為中間者的皇帝就有了騰挪空間,只要不是特別蠢就能夠初步掌控住局勢。
朱允炆把這些搬碎了、揉爛了給朱楨聽,一定程度上還是說服了他,至少沒有了剛進來時的那股火氣,也會靜下心來沉思了,仔細想想還真是這樣,沒幾個人能像太祖一樣勤政的,后來的皇帝養尊處優,不把朝政罷免了就算是好事了,在他心里覺得太祖是最偉大的,自然也就沒人能和他相比了!
當然弊端也有,而且還不小,有組織跟沒組織的話完全是兩回事,真要是讓內閣完全落入了文官手中,那么后來的大明很有可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