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朱允炆仍是陪著皇后逛逛后花園,四處采風,冬天過去,萬物部分也開始復蘇,正是游園的好時節,更何況還有著美人陪伴。
外朝這段時間,隨著到京的籓王越來越多,恰巧也趕上了內閣新立磨合一事,忙的是兩腳不沾地,相比之下,朱允炆就要輕松多了!
總共有十二個籓王來京了,沒安排過來的也派了各自世子前來,新君繼位,在他們心里這次聚會很有可能就是商量削籓一事,誰不知道朱允炆對于這事一直都是很積極的!
還要再等一等,等人差不多到齊了,朱允炆就該把這些叔叔們一個個請到皇宮里來做個聚餐了,一同維系下感情了,也盡一盡皇帝的“地主之誼”。
也好長時間沒看到徐瑾了,司禮監年前把查到的內通皇宮、向皇宮派探子的一些人名單交給了三法司,一直到如今,可算是收集完所有證據查清楚了。
外朝不像內廷。那天是只要有懷疑就有很多辦法確定你的罪名。但是外朝三法司是不一樣的。
捉賊拿臟,在外廷看來,不管事情有多嚴重。天色有多大。扣罪名中這種事總是要有實際證據的,光有嫌疑、口供可遠遠不夠,畢竟,真要是到了拿人這一步,判決一個流放是少不了的,人命關天的事,哪能不謹慎。
程序正義也是正義,朱允炆也能理解,反正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沒有絕對程序正義這種說法的,他并不感到擔心,一旦事有不協,權力下壓,所有的正義都會是泡沫,這個時候講的就回到“禮”來了,也就是結果正義。
真要是有那種堅持程序正義的人,朱允炆覺得自己都應該把他保護起來。這是什么?這是接受過現代法治理念的人才啊!
很可惜,在中國是不會有這種人的,放到明中后期有名的清官海瑞身上也是一樣,理念也是堅定不移的結果正義,一生都在呼吁恢復太祖年間的刑罰,社會環境不允許你有再多的想法也沒用。
相對于同時期的歐洲來說,好的地方在于華夏對判決死刑的慎重對待,一般是需要皇帝勾決的,由皇帝親自辦這種事已經足以體現了。
這次案件,是司禮監協同辦理,拖了這么久,他們想放一放那就放吧,左右他都不虧。左,他能得到一個寬泛的法治環境,慢慢的也會被大多數人理解。
右的話,朱允炆估計還是因為利益攸關,不就是保下需要保的人嘛!這些朱允炆都懂,也愿意給他們這個時間。
現在還有能力掩蓋事情的人都是屬于情況不嚴重的,真要是情況嚴重,也不會高坐在會審大堂里面了!會審人員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不會出這種疏漏。
名單上牽涉到的影響太大,畢竟能聯系宮里、想要聯系宮里的這些人都不會是小人物,現在拿掉一部分不嚴重的也好,壓力小一些。
刑部今天很忙,南京各大有名的府院門口、大街上到處都是行動迅速的抓捕人員,就連同樣是今天召開的內閣會議都沒法參加。
當然也不排除刑部尚書不想去那邊給自己內心添堵的原因,畢竟從此往日同僚就是明正言順的上官了。
三司會審,正式判決已經下來了,現在到了抄家的時候,他實在走不開,侯泰正是以這個理由回絕了內閣的邀請,他資格老,實在不來內閣也沒辦法。
侯泰站在一處酒樓高處,神色淡然的看著底下忙忙碌碌的下屬們,方方正正的臉如同一個國字橫立在那里!
“侯尚書,這邊該安排的人都安排下去了。”說話的是暴昭,同樣是刑部尚書,二人在后來的靖難之役破城后都因不屈而死,同為刑部尚書,眼下朝廷的一波升遷都沒輪到,兩人的關系也就多了些微妙,不過還是表面上的文章還是維系著的。
暴昭猶豫了下還是問出了那個最想知道的問題“我刑部真的不去參加內閣會議嘛?內閣成立的第一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