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訥無奈,也只能接受了,心中腹誹,“也罷,回家慢慢琢磨吧,就算陛下你不說,不代表我自己就琢磨不出來。”
就算是年近七十,他同樣免不了強烈的好奇心,只是暫時壓下去了而已。
成立學院這一步是朱允炆早已經想好了的,一直到今天才付諸了行動。
就像剛才說的,隨著百姓生活日益富足,能讀書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龐大的的士子階級,需要更多的警惕,朱允炆就像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正在干的事情是不斷的下著閑棋,布置暗子。
學院的目的不在于真的培養多少人才,這一點大明是不缺的,名列榜首的解縉、郁新還有未來會通過科舉崛起的三楊,這些在朱允炆看來,都是難得一見的賢才,又怎會需要他特地去培養一些出來!
這么做的目的是在于能在日益龐大的士子階級建立自己的喉舌,后世東林書院這些培養了多少人嘛?沒有!但是偏偏掌控住的輿論,卻能壓死人,就連朝廷都對他是投鼠忌器,不敢妄動。
甚至有了人不在廟堂,卻能決定入閣人選的荒唐事情發生。
在朱允炆看來,這么大的蛋糕,怎么能少了他這個皇帝呢,朝堂他需要掌握,士林他也同樣需要掌握。
不說別的,作為皇帝,身后名要的把?他又不想像別的皇帝一樣對他們讓步,他也做不出來,沒辦法,那就只能自己掌控了,到時候想要后世的自己是什么樣,就改成什么樣。
被黑慘了的皇帝可不在少數啊,文人的筆墨太過惡心,朱允炆不得不妨。
如果單是說為政能力或者平常的表現,那沒什么好說的,朱允炆也能坦然接受,不管是哈好說是壞!
但是真實歷史上,可遠遠不止是這些,編排的一些花邊新聞,傷害不了什么,但是卻能惡心死你!
…………
建文初年,大明帝國的底層農民,慢慢的開始適應帝國換了新的統治者,朱允炆的威望也開始緩慢的進入民間。
南京城。
茶館歷來就是閑言碎語的集散地。自從有了茶,閑暇時候的農民也就有了消遣之處。
茶不貴,一文錢就能喝上一下午,拿一碟豆子,美美的感覺能讓人流連忘返。
生活需要繼續,活著本就不容易,再大的輿論在這群人中間,都能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消逝,前幾天掀起莫大波瀾的案件,現在已經是昨日黃花,只能成為茶前飯后的消遣品。
當然,這次朝廷下的重手,也深深的震撼到了他們,本以為只是一件小事,他們沒想到沖擊戶部尚書府邸的那些會被直接下獄,擇日還要被發往流放。
平常流放甚至被砍頭的也不在少數,菜市場門口的案臺紅色的磚頭時刻都在那,閑暇時他們也會去圍觀,只是這次不一樣。
南京城不大,這次的人都是他們街坊鄰居,看得見,摸得著,也許隔壁的王二奶還抱過誰誰誰,但是一轉眼……
不少人也在心中慶幸,還好當初農活忙得很,邀請的時候,沒有時間去湊熱鬧,也就躲過了這次的無妄之災。
官兵抓人從不會在背地里,鬧事的那些人在內閣下達公文后,南京守備官兵迅速出擊,廣眾之下,很快就把全部人抓捕完畢,一個也沒少掉。
現場哭喊聲、叫冤聲不絕于耳,官兵們見得多,依舊是面無表情的抓捕著,不為所動。
不過,這一幕卻是嚇壞了過來看熱鬧的人群,全場靜默,往日看熱鬧的喧囂消失不見,只剩下靜默。
人群默默的看著這些人,內心瘋狂提醒自己——這種事以后沾都不能沾。
內閣要的明文抓捕的效果出來了,殺雞儆猴的成果非常大,只是今日的茶館也跟著清冷了許多,生意慘淡了不少。
來這喝茶的人真正想解渴的人少,更多的是有傾述欲,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