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保證自己的想法不會在某種意義上騙了自己?
為什么國家領導者平常表現的都很平和,輕易不會爆發情緒,還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身為皇帝,身邊有無數的放大鏡集中在他身上,平常無論是高興、生氣、同情、傷心,這些情緒上的東西,都能被人給利用。
更何況是信任,這對他來說太奢侈了,所有事情都是不得不防的!
另一邊,輿情的爆發,張紞在內閣也有所耳聞,他不禁苦笑,只是因為早有預料,內心才稍微好受點。
百姓的謾罵他也能猜到,這個鍋他是要背到底了。
張紞看向窗外,皇帝的行為他不知道怎么評價,總體來說,和太祖皇帝的風格完全迥異。
太祖行事剛毅,講究浩蕩大勢碾壓而過,讓你從也得從,不從也得從,沒有他法可想。
從這點上看,陛下的手段還是和太祖有一點點相似的,都是讓人欲罷不能,反抗不得。
不同的地方在于,陛下行事更加的柔和,講究調劑,懂得妥協,也更加的……猥瑣!
該慫的地方是一點不含糊,當初對陣朱棣一步步示之以弱,到了最后才能一舉定輸贏,當初,張紞甚至都懷疑過陛下是不是怕了朱棣,所以才會這么懦弱,但是最后他改變了想法。
該妥協的地方也有,而且很多,內閣的成立,鄭賜的入閣,還有免稅田一事選擇的用財稅補貼的方案,這些都透露出陛下的政治智慧,讓別人完全無話可說。
到了現在不知不覺中做了這么多事,還是片葉不沾身,皇帝在百姓,在士林的心中也一直都是那個映像中的好皇帝,沒有一絲絲改變。
到這次讓他背黑鍋,他也背的心甘情愿,還不就是因為和陛下做了政治妥協,陛下也給了他甜棗。
張紞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欣慰,皇帝的行為多樣,有手段,只能說明是個好皇帝,大明有這么一個皇帝,足以稱得上是幸事。
對于百姓就更是如此了,張紞沒有忘記皇帝登基沒多久,就下的那份詔書,免除蘇州等地受災地區的田稅,讓百姓能好好的踹口氣。
還有最近的一些動作也越來越偏向于修復民生了。
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懶了,想到這里,張紞嘆了口氣,窗外的風景都覺得不香了。
陛下懶是真的懶,早朝到了如今已經是形同荒廢,只有有重大事情宣布的時候才會考慮一下,平常都是能推給內閣的就推給內閣,能推給六部的就推給六部。
時間管理上張紞是不得不佩服,身為一國之君,居然還能有很多的時間游山玩水,休閑娛樂的同時國事卻沒有一點荒廢,一直都是井井有條。
這一點,張紞桌上堆積如山的公文就是明證,這些時間一個個的處理,可算是忙死他了,同時也更多的感受到了太祖陛下的不容易了。
眼下他都覺得累,平常都沒時間回家了,當時太祖可是要一個人處理完現在他們四個人的事情的,后期,以六七十歲的老人來說,不得不說是個壯舉!
反正他是辦不到的!相信隔壁那幾人也是同樣的沒辦法!
不出他所料,內閣其他幾人眼下同樣在忙的不可開交,案幾上的公文堆積如山,在他們這里已經是常態了,從沒人想過把他們全部處理完,只能說跳出緊急的事情先處理。
之前他們倒是沒有認命,文秘司公文一放上來他們就會想著趕緊處理,不能耽誤了國事,只是……
不管他們如何努力,甚至于把住的地方都放在內閣,案幾上的公文卻從不見減少,一旦處理完,文秘司、通政司的公文也就會源源不斷的送過來,從不見例外!
眼下事情就更多了,方孝孺對案件的判罰內閣給背了書,雖然各方都不怎么滿意,但是好歹也沒損失什么,既然已經是這樣了,那就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