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初年七月,內閣在紛紛擾擾中結束了爭議,各項工作隨之進入正軌,各地方政府、中央機構按指導開始正常運轉。
當朱允炆正式批復免去郁新戶部尚書職位的消息傳出后,有人不免吃驚,從建文年號確立到今天,朝廷更新的六部尚書職位已經達到了兩個了。
一個禮部尚書,一個戶部尚書,官位的頻發更迭,讓一些政治嗅覺靈敏的人聞到了一些別樣的味道,原以為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的政策安排已經告一段落的,他們足夠安穩的人,現在再也沒用這份心思了。
不論更迭的原因是什么,總有人是能從中覺察到事件的發展越來越有利于天子了,更迭的越不容易察覺就只能說明天子的手段越高明。
按照誰受益誰主使的原則,誰敢說這些和陛下就沒有關系呢?
群臣忍不住心中敬畏,當初是誰說陛下是個儒雅君子,對他們儒臣很友好的,來來來,站出來,保證打不死你!
就這不動聲色間完全掌控局勢的帝王學問,是個儒生能領會的?怕不是石樂志吧?
認識一步步下移,陛下不簡單的結論,開始是頂層政治人物的共識,但是中下層卻很少有人知道,對陛下的映像還是一如當初。
不能怪他們反應慢,一個是接觸少,第二個是刻板印象難以抹除,要怪只能怪身體還是那個身體,但是靈魂卻早已換了。
朱允炆雖然看著很懶,實際也很懶,但是起碼一點,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得不足之處有著深刻的認識,不懂就要多看書,不懂就只能動不如靜,到現在終于開始顯現成果了。
多學習,對自己成長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
錦衣衛監測天下,朱允炆對這些思想當然也有所耳聞,雖然夸他確實讓他很高興,但是從此減少了伴豬吃老虎的機會,還是讓他很苦惱。
他情愿群臣永遠都不會醒過來,永遠都是認為他是個醇厚君子,這不比什么都好嗎?
群臣永遠陷入自己的幻想,而他也能從容布局隱藏在身后!
朱允炆搖搖頭,不在想這些事,總言之,他已經積累到了根基,群臣現在有足夠的認識,有壞處,但是也不是無法彌補的。
他看了看手中的任命書,已經把內容全部寫好,蓋好了他的章,只等下發了。
內容很簡單,就是任命黃子澄擔任戶部尚書,主持廢除免稅田一事。
不過,這個戶部尚書是個虛的,看著好看,但是手里的權利就只有牽扯到免稅田廢除一事才會有用了,專心搞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其他的就不用想了。
黃子澄的誠意很足,那他就也不能虧待了,當時雖然說是不要戶部尚書,朱允炆也不準備給實職,但是一個虛職確實能給的,反正大明尚書職位已經夠多了,再加一個專職尚書也不足為奇。
“把這個下發六科蓋章吧,后面就看黃子澄的了,希望他不是只有嘴上說說的能力吧!”
朱允炆面色復雜,情況已經是這樣了,想要免稅田真正意義上的被廢除,而不被打擾,拖后腿,和士紳和解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之前只不過是沒有這個合適的中間人,現在既然黃子澄能站出來,那就看他的了。
“依臣看,黃尚書能力不差,不會辜負陛下的期望的!”
徐瑾輕聲安慰道,嘴上卻已經改口叫黃尚書了,一年時間的鍛煉,他也早已不在是當初那個只有抱負的太監了。
“希望吧!”朱允炆只能往好的方向去想了,既然已經選擇了,事情沒辦好之前,他都要支持黃子澄到底。
徐瑾接過圣旨,沉默半晌后試探著問道,“那臣就去六科了?”
朱允炆點點頭,拿起手邊的書又看了起來,他這段時間看到了資治通鑒,如獲至寶,一刻也不想耽誤自己汲取營養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