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了,他剛要開口,卻被這些議論聲也給吸引住了,任不住仔細聽一聽。
“我看他就是書生之見,虧得太祖還夸贊過他?!?
“就是,也不想想,從百姓手里收上稅到朝廷,在從朝廷手里轉到士子手里,這中間要經歷多少道手,不知道我們這位戶部尚書有考慮到沒有……”
“都是千年的老狐貍,跟我們在這裝什么聊齋啊!為民做主有他這種做法的嗎?”
甚至有人滿含惡意的揣測道“你說,是不是他看國庫里錢糧多了,嫌棄自己俸祿少,所以才想著往自己兜里裝一點……”
郁新臉色有些發白,暗地里手指間不住的勾勒摩擦著,想上前反駁,又有些期待皇帝的反應忍住了,只是看著朱允炆的眼神更加渴望了。
朱允炆緊緊的皺著眉頭,這些人應該就是反對黨了,看樣子還不少了,在這大明最頂層的會議上都是這樣,那下面情況不是會更復雜嘛?
朱允炆沒說話,只是一個勁的盯著下面竊竊私語的那些人,他人還在這呢?這是想干什么?
殿內的氣氛越來越詭異,交頭接耳的幾人可能也注意到了,快到嘴邊的話也不得不馬上住口,君前失儀可大可小,全看皇帝處理,但是在繼續惹皇帝生氣,那就鐵定是大事了!
目光收到了成效,朱允炆也就順勢收回,上課時老師的絕招也已經被他不動聲色的用了出來,沒做過皇帝的他是搜腸刮肚尋找著一切可以用到的權術、辦法。
滿意的點點頭,朱允炆又轉向郁新,來回看了看他與王鈍二人,看情況就算是要辦也要視情況而定了,郁新明顯威望不足,強塞給他去辦有可能好事也變成了壞事。
可是……
王鈍這種老狐貍他又不放心,讓他去辦,也許辦著辦著國庫開支就呈直線往上升了,事情要做的,但是國庫的錢也要看住了。
以后要做的事情多了,他可不想三天兩頭的戶部尚書就來他這里打著內庫的主意,他那點家當填到國庫里,根本就不夠折騰的。
朱允炆考慮到這一點有些為難,稍稍觀望了下郁新,突然笑著搖搖頭,嘴里呢喃著說了句“事情能不能辦都不一定呢,現在考慮這些太早,先看看他是怎么說吧!”
想了想,朱允炆朗聲問道“郁愛卿,既然你有這想法,那就由你說說看這么做的利弊吧?也讓群臣看看具體能不能行的通!”
郁新聞言道了聲是,倒是沒有立即開口,先是站起身來在殿內緩慢踱著步,仔細想了想才一拱手繼續說道“啟稟陛下,我大明自太祖開荒以來已經卓有成效,田賦糧每年都能達到327898萬石。
其中官田約占全部土地的17,剩余的民田中就包括了給各級官員士子的,相比于官田稅收的五升三合五勺(一勺110合),民田的稅收整整少一半,就像是剛才張尚書所說一樣太祖制定稅收的時候也是考慮到民眾負擔不能太重,但是下面的歪嘴和尚把好好的經全給念壞
到現在真正應該享受優惠的百姓沒收到多少優惠,但是士紳們卻嘗到了甜頭,目前為止士紳們通過朝廷優免政策少交糧稅。而因為百姓的稅收卻不見得會少,所以一步步的侵占百姓土地,一步步的擴大朝廷優免額度!問題也就越來越嚴重了
太祖當初考慮的是那稅收優惠培養天下百姓向學之心,但是臣以為還是因為時宜的問題,當初正確的政策到了如今可就不一定了,眼下天下已歷三十年,元末所遺留的膻腥味早已一掃而光,所以臣認為眼下已經到了可以取消這項政策的時候了!”
張紞、朱高熾若有所思,話里的意思聽著是也無不可,前面就講到一個政策不論好壞,在當下的環境中都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兩種解釋。
四周的眾人聽的很入神,但是大都是準備找她語句里的漏洞準備反駁的。
王鈍抬眼注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