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韃子是安韃和韃剌的統稱。
前朝末年,韃剌老汗王錫哲的第三子別勒與父親反目,一路向西,出走絲路,可是他沒有走上絲路之路,卻在一次意外中,組建了一支軍隊。
別勒帶領這支軍隊,在大漠上無往不利。別勒的兩位同胞兄弟聽說以后,也帶著自己的人馬前來投靠。
那時正值大齊太祖皇帝興兵之時,中原內戰頻頻,邊關疏于防守,別勒和他的兄弟們靠著搶掠漢人錢財牲畜養活了軍隊和族人。
待到太祖皇帝攻下京城的那一年,別勒連奪漢地十八座城池,建立安韃,太祖皇帝在京城登基,別勒也在同一個月里登上汗位。
那時別勒的父親老汗王錫哲還在世,于是便有了老汗王和新汗王之分。
而韃剌和安韃被稱為大小韃子。
新老兩位汗王,雖是父子,卻勢如水火。
大齊立朝后,百廢待興,南邊還有后晉小朝廷,整整十五年里,太祖皇帝既要興政,又要平亂,邊關兵力不足,而那十五年也是大小韃子飛速發展的時代。
直到韃剌老汗王派了自己的第二子果爾都率領三萬大軍壓境,大齊和韃子才正式宣戰。
那一役安昌侯李永基帶領只有十幾歲的三皇子周棹出戰,不但擊退果爾都大軍,而且還收復了前朝時就被韃剌奪走的五座城池。
三皇子周棹便是后來的燕王。
這一役是安昌侯李永基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也成就了燕王周棹。
后來燕王率領他的燕北軍在關內關外抵抗韃剌長達十年之久,據說錫哲老汗王是在得知他年輕時親手奪來的城池被燕王搶走之后,氣得眼前一黑,從馬上摔下來一命嗚呼。
而秦王這些年打的韃子,卻不是老汗王的韃剌,而是新汗王的安韃。
雖然在大齊人看來,無論是韃剌和安韃,其實就是一家子,可是實際上,他們自己也是內戰不斷。
安韃王族不承認自己是老汗王的子孫,安韃汗王別勒稱自己是神之子,卻稱親生父親老汗王錫哲為魔鬼。
雖然父子彼此恨之入骨,可是在對待大齊這件事上,卻是同心協力一致對外。
朝臣們擔憂韃子兵分三路,也并非完是他們無知,而是確實有過前車之鑒。
有一次,韃剌現任大汗,老汗王的第二子果爾都出兵,安韃便也同時出兵,想在這場戰役中分一杯羹。
可是當這場仗打完,韃剌和安韃就又為了爭奪一個小部落大打出手,直到得知秦王出兵攻打安韃,他們才停手,韃剌立刻攻打宣府。
而與西北接壤的便是安韃。
此番進攻的也是安韃,朝臣們擔憂的是韃剌會趁著這個時候出兵。
事實證明,朝臣們猜對了,十天后,韃剌出兵了,燕北大都督楊勤幾乎同時駁回了宣府衛和昌平衛的調令,宣府衛出戰,昌平衛派兵馳援宣府衛。
楊勤還沒有駁回調令之前,幾位幕僚便曾苦苦相勸。
“大都督,這份調令是老國公爺的意思,太皇太后也是同意的,您就這樣駁回了,老國公爺怕是會對您不滿啊。”
說穿了,楊勤雖然在楊家的地位舉足輕重,可他畢竟只是老護國公楊鋒的侄兒,而不是兒子。
楊勤聞言冷笑“這個時候,若是我還讓我的人去給老四打前鋒,我就是大錯特錯了。”
宣府衛和昌平衛的兩位指揮使,都是他的人,若是和平時期,這兩個人調動還能有時間鞏固勢力,站穩腳跟,可是現在正在打仗,秦王和韃子都一定不會給他們喘息之機,秦王會把汪賢派到戰火的最前線,而初到宣府衛的高乾更是難以調動對他而言還陌生的宣府衛。說穿了,就是要用他們的血來祭旗。
此時此刻,楊勤還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