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有個地方,前朝時叫大京橋,到了本朝,這地方則被稱為宗室營。
周氏是前朝的名閥,枝繁葉茂,族人眾多。太祖皇帝登基后,周氏一族便也進京了。
這些親戚之中,除了太祖皇帝的嫡系一脈封王開府,其他人便住在了舊時的大京橋,現在的宗室營。
這些宗室們,在立朝初期,每家都有世襲恩封,但是到了如今,有恩封的也只有幾家了。除了被奪爵降爵的,還有一些是家里的次子或庶子。宗室子弟不能參加科舉,恩封又大多只傳嫡長,若是其他兒子沒有本事,在衙門里尋不到差事,便只能游手好閑無所事事。
周騁便是這樣一位二世祖。
周騁的高祖父是太祖皇帝的遠房兄弟,這個遠房有多遠,恐怕連他的高祖父自己也說不清。
在前朝時,他們這一支勉強算是周氏旁支,靠著逢年過節到嫡房磕頭混個臉熟,得些好處。
那時的處境,就和天底下很多姓周的差不多,嫡房的人壓根叫不出他們的名字。
但是周騁的高祖父卻和其他姓周的不一樣,他膽了大,在十里八村出了名的打架不要命,人送外號周大愣子。加之家里又很窮,越是到嫡房打秋風就越是覺得家窮,于是太祖皇帝起兵的時候,其他周氏族人還在觀望,周大愣子卻賣了他娘留給他的金簪子,買了一把大樸刀,他扛著這把大樸刀找到太祖皇帝,對太祖皇帝說道:“哥別的不會,就會打架,以后我就跟著你混了。”
可惜周大愣子雖然好勇斗狠,但卻不通兵法,又沒有楊家兄弟的雄心壯志,太祖起兵的第二年,他帶著十幾個小兵到富戶家里搶東西,一言不和動起手來,被打死了。
太祖皇帝登基后,一大群周氏族人等著封賞,其中就有周騁的曾祖父,他進京城不是來討封的,而是來找爹。
太祖皇帝這才想起當年的周大愣子。可惜周大愣子一無戰功,又死得不光彩,想要論功行賞自是不行。
但是太祖皇帝是個念舊的人,他念著當年周大愣子是第一個跟著他的族人,便給了一個正四品武職掛補的襲職。
按理,周大愣子的后代,嫡長子年滿十八歲便有俸祿了,若是能補上缺兒,就是實打實的武官,宮中的侍衛首領也不過是正三品。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周騁的曾祖父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又給他帶來了十二個孫子,這十二個孫子再繼續生,于是到了周騁這一代,僅男丁就有二十五人。
可想而知,這二十五人中,只有一個能襲職,其他人便如周騁這樣,整日在京城里閑逛。
整個宗室營,就屬他們家男丁最多,也就屬他們家最窮。
不僅如此,周大愣子的子孫們全都遺傳了他的好勇斗狠精神,每一代都能有幾個在京城揚名立萬的。
這一代最出名的就是周騁了。
在京城,有句話叫做“家住宗室營,打架總會贏”。這句話說的就是周騁。
從小到大,周騁打架從來沒有輸過。
今年周騁十七歲,從十歲開始,他每年都會有十幾天是住在順天府衙門的,還有十幾天住在大理寺的小牢房里。
當然,這些地方也只是小住而已,只要他想出來了,隨時就能出來,但是他卻愿意住在里面。
像他這樣能在牢房里出出進進的,也沒有幾個,多威風啊!
他是宗室子弟,只要沒有當街殺人,那便都是小懲。
前幾天,周騁又住進了大理寺的小牢房,他沒犯大事,就是把楊家六老爺楊信的小舅子的小舅子給打了,恰好大理寺少卿的轎子路過,看到他們當街打架,認出其中一個是周騁,就直接把他帶回來了。
大理寺的牢房并不大,關押在這里的犯人都是暫押,大多關上幾天就送到其他衙門。
牢頭認識周騁,見他